查看蜂箱。
打扫蜂房。
两只边角已朽的立式老木柜、三口看不出本来颜色的老旧木衣箱,还有数不清的蜜蜂四下飞散发出“嗡嗡”声。昨日,高忠强站在自家的简易“蜂箱”前,脸上满是笑意。
高忠强是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的特困户,9岁时的一场高烧让他小脑萎缩,平日里全身会止不住颤抖,这使他与体力活无缘。后来,亲人相继病逝,只剩他一人守着老宅独自生活。
身残志坚的他,在家境窘迫时不向命运低头,在村里的帮助下,干起养蜂这份“甜蜜”事业,依靠自身力量,设法摆脱贫困。
“蜜蜂是我的亲密伙伴”
“你们看,已经有蜜了,还在往下滴呢!”高忠强站在自家的简易“蜂箱”前,言语间止不住的欣喜。他慢慢打开朱漆斑驳的老式木柜,只见左上角门轴处已有几块滴着蜜汁的蜂脾,上面爬满了忙碌的蜜蜂。
2002年,高忠强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那时他22岁。姐姐出嫁后,家中只剩年迈的奶奶和他相依为命。
高忠强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没能继续读书。奶奶去世后,因为身有残疾,他无法像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度日。
“我们村附近山地多,蜜源充足,很适合养蜂。”高忠强爱看书、爱琢磨。2012年他起念,想养蜂试试。
没想到,一试竟成了。高忠强如今养了8箱蜜蜂,蜂源是他自己从附近的山林间“偷”来的。他不顾危险,用竹篙挑上沾糖的帽子,去山林吸引野蜂,并成功把蜂群带回家,安顿在旧木箱中。
养蜂这份“甜蜜”事业也伴有几分“苦涩”。为了留住这些“小伙伴”,他没少挨蛰。渐渐地,蜜蜂们熟悉了他的气味,每当他打开蜂箱,蜜蜂都会围绕在他身边,翩翩起舞,有的还会亲昵地歇在他身上。
“再累也要去图书馆充电”
几年下来,蜜蜂养得磕磕绊绊、途中遇到一些技术性问题,高忠强一边思考一边尝试。
每隔半个月,高忠强都要去一趟23公里外的大悟县城,专门到图书馆找养蜂技术书籍给自己充电。
从江冲村到新城镇,再从新城镇到大悟县城,搭车、转车,加上行动不便,单程得花近一小时,但是高忠强从不觉得麻烦。在书里看到的知识,他一样样回来实践。
书上说,蜂箱应摆放在背阴的地方,他就细心地在门口的蜂箱上扯起黑色遮阳布;书上说,蜂箱不能有破损和裂缝,他连忙把捡来的破旧木箱里外用木板钉牢、封好……
“蜜蜂爱干净,可马虎不得。”每隔几天,高忠强会细心地把蜂箱里外打扫一遍,清理掉里面散落的花粉。他要让这些“小伙伴”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心在这里落户。
在高忠强的悉心照顾下,蜜蜂数量逐年增加。现在已经有近十万只。年成好的时候,每箱蜂可产30多斤蜜,“很多人知道我的事后,来向我订购蜂蜜,按照每斤20多元的价格卖出,可收入6000多元。”
“渴望得到专家的言传身教”
“这些蜂群是养的第二批,第一批蜂全都死掉了。”高忠强轻轻叹了口气。
高忠强2012年开始养蜂,从零技术起步,当时只能靠蜜蜂自生自灭。当年9月,蜂房里生了虫,蜜蜂死得一只不剩。
高忠强自己琢磨、尝试驱虫办法。后来,他总结出来一个经验:用洗衣粉水自制成消毒液,喷洒在蜂箱中,为蜂箱消毒,可大大减少蜜蜂受虫害的几率。这让高忠强很有成就感。
有时,他遇到附近的养蜂人都会虚心地像他们请教,但获得的经验有限,“要是能有专家指导一下好了。”
目前,高忠强养蜂主要是靠天吃饭。遇到多雨的年份,几乎无蜜可收。但是,高忠强并不气馁,用他自己的话说:“政府已经给了我很多政策上的关爱,但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不能只依靠政府!”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者手记 做精神上的富翁
高忠强虽孑然一身,但身残志坚。他视蜜蜂为亲人,做着“甜蜜”的养蜂事业;他患小脑萎缩,却时刻想着给自己充电;他边学习边摸索,盼着得到更专业的技术指导。他的内心很强大,他的精神很富足。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物质层面的脱贫固然重要,可精神脱贫亦不能忽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甚至更为重要。智和志是内力、内因。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必定走不远、不能持久。
采访高忠强时,他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让记者感受颇深。只有摈弃“等靠要”思想和“短视”行为、消除了“精神贫困”,才能真正夯实精准扶贫的营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