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亚丽 通讯员 张桃云 张佳华
“以前住在山里,一年到头只能依靠几亩土地望天吃饭。现在拿到钥匙搬进了新家,方便两个女儿找工作,我还能常常做零工,和城里人生活没什么两样!”9月4日,宣恩县高罗镇黄家河村七组村民周代福在新家吃过早饭后,跟往常一样整理好工具包,准备出门“上班”。
今年58岁的周代福的新家,是位于高罗集镇附近的黄家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经过数十分钟的步行,他便来到集镇一处建设工地上做起泥瓦工。从原本高山破旧木房子搬进如今平整宽敞的水泥屋,从种地到打工,周代福很知足,“虽然工作累点,但是每个月能拿到1200元,生活也更加充实。”
在黄家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周代福一样住进新家开始新生活的还有129户。黄家河安置点位于黄家河村四组,以集中安置为主,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筑设计,做到集约用地,建设成新农村宜居村庄示范样板。该安置点依山而居,邻水而建,生态环境怡人,紧临209国道和乡村道,距集镇5公里,交通出行方便。目前,黄家河安置点已经全部完工,130户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
为让搬迁群众在新的地方扎根生活,过上好日子,高罗镇全力推进搬迁后产业配套工作,以临近的白柚园、茶语育苗基地吸纳搬迁户就业,同时将所有安置房一楼全部作仓库或门面预留,既解决集体经济来源问题,也可为贫困户发展预留空间。据悉,在全镇安置的130户贫困户中,发展生产的18户,外出务工的45户,在本地油茶基地、白柚基地和企业务工的39户,从事河道、公路等保洁工作的10户,社保兜底18户。
“我们还将在离安置点500米处,建设一个‘双创园’。在安置点100米处,建一个小分子饮用水厂,全力解决搬迁贫困户就业问题,做到不仅搬得出人,更要稳得住心。”高罗镇党委书记彭超说出下一步发展规划。
自精准扶贫号角在宣恩大地吹响,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战役”和“标志性工程”,明确目标任务和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时间节点,抢进度、抓质量、促成效,使贫困群众能真正从大山“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今年以来,该县紧紧围绕三季度达到基本入住条件的目标,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截至8月底,已启动建房6140户19026人,占省规定的三季度任务的150%。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清单化管理,一天一过问,一旬一督办,确保主体建设按期完工,尽早进入装修阶段,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部纳入县级重点项目管理,通过一月一次拉练会的形式倒逼各安置点加快建设。同时,该县各部门分别组建专班,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隐患整改情况、施工现场安全情况、项目审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督查检查,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安心、放心的民生工程。
在今年8月底召开的宣恩县半年重点工作现场协调督办会上,县委主要负责人率领“四大家”领导及乡镇主要负责人,先后前往该县8个乡镇就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实地拉练调研,在聚焦搬迁后续配套服务及产业支撑上,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努力向群众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李家河镇塘坊安置点结合镇卫生院的整体搬迁建设,整合宣南产业园和思源教育城等项目资源,将该安置点打造成一个医养学商结合的新型社区,力争建设成宜居宜商宜游宜业的示范样板小区。
晓关侗族乡集镇新农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着力打造集农副产品交易、加工、配送、电子商务等综合配套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能够提供贫困户100人就业,切实提高贫困户收入,解决“稳得住”的问题。
椒园镇椒园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托椒园生态工业园区和返乡创业园建设,以园区快速提升的“人气”增强贫困户向园区靠拢的意愿,以园区不断增长的客流增强贫困户依靠园区致富的能力。
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宣恩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用情帮扶,量体裁衣抓好后续服务,增加贫困户收入。针对这一目标,各乡镇与县直单位抱团谋划,以特色农业、旅游民宿服务、招商引资建厂等举措,确保一个安置点至少有一个产业支撑;通过招商扶贫微工厂、家庭微车间等举措,确保一户一个就业岗位;通过建设易地扶贫安置点残疾人家庭日间照料和集中就业庇护场所,拓展安置点功能,确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能就业、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