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赟 潘世新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深刻揭示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
十堰地处秦巴山麓、汉水之滨,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城市名片闻名遐迩,大山大水大人文魅力十足,旅游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第二大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外树形象创品牌,内抓项目提品质,全市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基本形成“龙头带动、多产融合、全域发展”的旅游大格局。
据初步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接待游客28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约15%和17%,分别占年度目标的53%和52%。
去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70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1.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2%和20.47%。启动了4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联合市扶贫办、市环保局整合旅游扶贫资金5000万元,乡村旅游接待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48%左右,带动约4万人通过旅游业脱贫。
过去五年,我市旅游产业稳健发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和26%,旅游产业综合贡献占全市GDP总量约25%。我市旅游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三,进入全国“百强俱乐部”。
过去五年,我市共启动旅游项目建设15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42个,过10亿元项目20个。全市过夜游客比重由2011年底的40%提高到目前的52.1%,旅游人均消费由640元增加到765元。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40余万张,刷卡近78万次,市民累计受惠1.8亿元。
我市促进旅游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扶贫开发等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汉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城郊游憩带建设全面启动,形成“三带并驱”乡村旅游发展大格局。54个村纳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291个村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以郧阳区樱桃沟、张湾区西沟、茅箭区东沟等8个节点为代表的城郊游憩带基本建成。五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全市约10万人脱贫。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我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丹江口旅游港、武当山旅游码头、环库生态旅游公路,推动武神旅游公路提档升级,使全市旅游通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实施智慧旅游“1234”工程,建成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旅游服务热线,推出了游十堰APP、十堰旅游微信公众号,旅游政务微信影响力全省第一,十堰成为首批全省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成功推出《梦幻武当》等一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开发了“三石”旅游商品和“四大菜系”旅游美食。
五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国家优秀风景区1个、国家优秀旅游目的地网站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4个、国家金牌农家乐40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个,省级生态、卫生、科普旅游示范区30个,湖北旅游强县、名镇、名村、名街15个;A级旅游景区57家,居全省第一;星级饭店83家,A级旅行社60家,星级农家乐724家。截至目前,全市旅游市场主体突破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359家。
“未来几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是年接待游客达到8000万至1亿人次,年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千亿级支柱产业,为十堰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这是一次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一次立足实际的精心部署。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咬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定能完美书写十堰产业强市“旅游篇”,定能如期实现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