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咸宁:精准扶贫挖穷根

发布时间:2017-09-2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本报讯 记者朱哲、通讯员曹杰报道: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特困户陈其兴没想到,穷了大半辈子,如今当上了“发电站站长”,通过“卖电”,一年能增收3000多元。

“这个光伏发电就像一台绿色的‘取款机’。”12日,望着自家屋顶上的蓝板板——3千瓦光伏发电板,陈其兴笑逐颜开。“光伏发电进了农家门,现在自己家都能发电了,连电费也省了。”

在刘家岭村,同陈其兴一样装上“蓝板板”的,还有46户贫困户,户平年增收约4000元。

借助“光伏发电+”产业,昔日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刘家岭村走上稳定脱贫之路。去年底,全村实现脱贫出列,被评为“精准扶贫先进村”。

近年来,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主要抓手,通过市、县、乡、村、企业多方联动,加快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地理位置偏僻,村经济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我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该村通过引进回归工程流转贫困户和村民闲置土地,已建成蔬菜、油茶、蓝莓、猕猴桃等多个产业基地,并吸收贫困户到基地务工。

65岁的夏正官是该村6组党员贫困户,今年夏天他在基地务工之余和老伴一起采割芒花扎扫帚,一个夏季能挣2000多元钱,加上养猪、种田、务工等收入,可以实现脱贫。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容村貌也有了显着变化。现在的望湖村街道宽敞干净,民房整齐漂亮,基础设施完善,俨然一派祥和、安康的新农村景象。

在推进产业脱贫的同时,就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一大批困难群众开启了新生活。

群山环抱,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杨柳依依。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33户贫困户,开开心心住进易地建设的新房子。

今年50岁的黄天兵只带了棉絮、锅、碗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安家后,他在小区里卖起了茶叶蛋。家里的富余房间,由三特公司投资装修,为游客提供住宿,收入与公司四六分成。与此同时,他加入竹业、蔬菜、养殖三个合作社,实现多渠道增收。

近几年来,为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制定了3年搬迁行动的时间表、路线图,探索和推广了4种搬迁模式,即“移村下山”、“村企合作”、“创业进城”、“回归反哺”的搬迁模式。

据统计,2014年,全市共有192个重点贫困村、38.3万贫困人口。截止到2016年末,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17.8万人,贫困村减少至124个。

上一篇:谷城“点穴式”检查 严查扶贫领域“微腐败”
下一篇:红安县颜邹家村“三步曲”奏响脱贫攻坚新乐章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