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孙开林:将保康极贫村蜕变成最美乡村

发布时间:2017-10-1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图为:尧治河村的排排别墅

图为:村中风景宛如世外桃源

图为:尧治河村文化广场

图为:孙开林(中)和村支部成员规划乡村建设

楚天快报讯 记者张伟

一个地处鄂西山区的高寒极贫村,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华丽蜕变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幸福山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这个“传奇”,就发生在保康县尧治河村。

而与尧治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当了近30年村支部书记的孙开林。他带领村民驱动着集体经济的大车,在改革开放中乘风破浪,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尧治河村也由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全村总产值38亿元,拥有22家村办企业,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上缴国家税费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万元的“富裕村”“幸福村”“最牛村”。

日前,孙开林捧回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奖牌。

远山葱茏,前路弯弯。也不知翻了多少座山,绕了多少道弯,当汽车从喧嚣驶入尧治河村的静谧中后,感受到的是另一番世外桃源。

保康县尧治河村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接壤处,是边远的高寒山村,也一度是极贫村。1988年以来,尧治河村在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孙开林的带领下,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逐步打造成中国山区新农村居住典范。

作为大山深处的擎旗人,有着42年党龄的孙开林,不管走到哪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富了不能忘党恩。”在他心中,党恩,比天大,比海深。

党性如铁

崖上凿路谋发展

山路崖上建,连接白云间。9月下旬,楚天快报记者来到了海拔1700多米的尧治河村村委会办公大楼。

俯视通往村委会的这条山村公路,仿佛一条灰色玉带悬在峭壁之间,让人心生赞叹和震撼。赞叹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的是如此陡峭的山路是如何开挖出来的!

村委书记孙开林介绍,这条贯通尧治河的山村公路,还有途经村里的16条人工隧道,都是当年村民们肩挑背驮一点点挖出来的,是尧治河村“群众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干部背得憨”的精神写照。

据悉,上世纪60年代,尧治河村就探明当地蕴藏巨量磷矿,但因为不通公路,磷矿开不出来,运不出去。

抱着金山银山,却过着“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的生活。1988年,贫穷落后的尧治河村想开办磷矿厂,推选时任民办教师的孙开林当矿长。

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处处山高林密,悬崖峭壁,路该如何修?现任村党委副书记的许列奎回忆,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孙开林把家里攒了多年、计划盖房子的4000元拿出来,又贷了3000元,准备带着村民们在山林中劈出一条路。“开工那天,漫天飞雪。村民们要在山顶把绳子拴在腰上,下到半山腰打炮眼,个个战战兢兢,哪里敢下去?这时,孙开林夺过绳子,与村里另外两名党员干部带头,从山顶顺下去,打炮眼、装炸药……”回忆当时的场景,孙开林的妻子李志秀称,她成天提心吊胆,怕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一家老小,谁来照顾?但老孙一带头,村民们的干劲被激起来了,轮流下去打炮眼。“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党员干部冲在前,就有了带头人,有了主心骨,队伍就有了凝聚力。”孙开林说,那种情况下,必须党员干部冲在前面。

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孙开林带着村民,硬是靠着肩挑背扛,修通了一条6公里的毛路。这条路,也让村里的5个党员因工伤致残,3名党员因事故献出了生命。“那时村里没通电,全靠煤油灯照明。矿区用的电,是从邻县接的临时线,用起来很不方便!”孙开林称,不通电,发展就是空谈。

党旗飘飘,信念如炬。在孙开林的带动下,其他党员干部也冲锋在前,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干部,哪里最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就这样,大家起早贪黑,饿了勒一下腰带,渴了啃一把冰雪。他们带领尧治河村200多号劳力,把一根根重达600多公斤的水泥杆子抬上悬崖峭壁。他们拼博了180多天,靠人力栽起500余根水泥杆,把电线牵到家家户户。

村民黄忠吉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也不知道哪来的干劲,每当看到孙书记带着党员干部为了脱贫致富冲在前,群众也就自发跟着一起上。正是靠着这股拼劲,尧治河开始走上发展之路。

血性如钢

点石成金燃希望

采访中,记者在以孙开林为原型的电影《天地尧治河》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为给开出来的矿石找销路,从没出过远门的孙开林,见到公共汽车就上,看到别人下他也下,来回折腾;看到他又黑又瘦,裤子沾满泥巴,解放鞋土里土气,厂供销科的工作人员硬是将他往外挡……“这都是真事。”孙开林说,当时他横下一条心,每天上班时来,下班时走,不是帮供销科打水、扫地,就是夹报纸、抹桌子,成了一个业余勤杂工。血气方刚的他给自己定了一个20天的期限,如果搞不成,就回山沟。一天、两天……整整14天,孙开林感动了厂长,化工厂破例为他化验了矿石样品,并签订常年供销合同,预付定金3万元。“那样的日子太不好过了,求人的味道不是味道,就差给人跪下了。”孙开林和记者谈起那段经历时,仍不停地感叹。

往事不堪回首,可就是这3万元,点燃了尧治河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到1995年,磷矿石已远销山东、河北等省,村里办起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附加值的矿粉加工企业,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还联合房县、十堰等周边县市,跨地区成立了磷化工产业开发公司。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生存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家中还有了存款。

随后,孙开林甩开臂膀,带领党员、村民修水库、建电站、开发旅游产业,建起了涉及磷化工、宾馆、酒厂、景区在内的22家村办企业,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

当地群众流传起这样一句顺口溜:孙开林,办法多,有脑筋,今天上项目,明天跑资金,一年四季心不停,真是我们最好的当家人。

尧治河因矿起家,因矿而富,年开采规模约200万吨。但与记者想象中矿区滥挖滥采、矿渣堆积的景象不同,尧治河青山掩映,绿水环绕,大广场文化墙,亭台楼宇,处处是美景。就连以前的采矿洞,都建成了景点。“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据孙开林介绍,尧治河村重点实施了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工程,绿色生态恢复率超过92%。尧治河矿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全国首批“三型矿山”试点单位。

近年来,尧治河先后建起了6家矿粉厂和一个年产15万吨的大型配矿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大专院校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挂牌成立了磷化工新产品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包括治理雾霾在内的5项国家专利,并买断房县野人洞、野人谷两个景区,建成了尧帝神峡、老龙宫、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国磷矿博物馆等场馆和景点,成功打造出3个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理性如炬

全村共富记党恩

通往尧治河的一块大招牌上,醒目地标着这样几个大字:认真+落实+干净=好干部。这既是村支部书记孙开林的理念,也是尧治河人的共识。

孙开林的履历上,所获的荣誉无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还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十大优秀村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多年前,孙开林就是全国的典型。这个典型树了20多年,仍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光辉和个人魅力、领导魅力。”保康县政府一名领导感慨,在孙开林身上,看到的是一名党的好干部的缩影。

在孙开林看来,一人一家富了不算富,他要带领全村所有人走上发展致富的路子,享受党和政府带来的好政策。

村里有一些智力低下的人,当地称之为“哑糊”,他们虽然一直得到救助,但生活仍不成样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开林提议,成立“三福公司”,由正常的人当领班,员工则是村里的22位弱智者。此后,他们在经理隆万的带领下,农闲修路、改田、植树,农忙帮人抢种抢收,成了村里的大忙人。

数不清自己10个手指头的方康贵,进入公司第一年,就为家里带回了8000元现金。目前,三福公司员工年收入达2万元。村民们说:“哑糊进了村三福,工资超过村干部。”

为打造“中国山区幸福村”,他和村委会“一班人”按照“村在园中、水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思路,对村民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建房,从企业积累中拿出6000多万元,规划新建了龙门社区和滴水岩社区,修建160多幢别墅。村民们只需缴纳2万元-6万元建房款,就能拥有一栋漂亮的别墅,其中12户特困户免费住进别墅,村里还给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如今他们每人年收入2万多元。

“口袋满不能脑袋空,否则今天富明天穷。”学校是村里的重点,在孙开林的督导下,曾3次重建。2015年,村集体投资1000万元,按照景点式、花园式学校建设标准,建起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学校,配套设施齐全,实行多媒体教学。

1996年起,学生在校的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及住宿生活费全部由村集体收入提供;考上大学的孩子,村里每年给予奖励0.4万元-1万元。为了让村小学的老师留得住、安心工作,村里给老师每人每月额外补贴1500元。

“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干部。尧治河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党的引领!何时何地,致富不能忘党恩!”谈起如今的尧治河,孙开林坦言。

上一篇:筑梦山水间——松滋市刘家场镇精准扶贫散记
下一篇:宜昌:残疾人回乡创业遇难题 八万斤冬桃滞留枝头卖不掉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