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廖巍巍)
驰而不息,联动扶贫抓攻坚
秋意渐浓,阳新县王英镇东山村,晚稻金黄,丰收在望!
村民石顺祖凭着一股子干劲和闯劲,承包了白毛山近3000亩山场,种上了泡桐、油茶,还养起了鸡。“泡桐主要用于造纸,等泡桐都卖光了,油茶就长起来了。”石顺祖说,他这里的鸡都是放养,是正儿八经的土鸡,卖的价格也不错。“去年一年虽然收入不高,但还是尝到了甜头。”今年,他扩大了养鸡规模,他的白马山种养殖合作社也因此一天比一天兴旺。
今年5月,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马旭明翻山越岭来到东山村,走进多个低保户、特困户家,仔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层层压实责任,始终牢牢抓住脱贫攻坚不放松,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6月,市长董卫民深入到阳新县排市镇、王英镇部分村组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暗访式调研,要求紧紧抓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核心不放松,振奋精神开展精准扶贫……
重任在肩、砥砺奋进,黄石的扶贫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此,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上下全面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扶贫攻坚是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任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每月召开精准扶贫专项工作推进会。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研究部署扶贫攻坚工作;分管领导每月召开片区会加强督办,这一年,黄石扶贫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有了信心和决心,就不怕脱贫路上的艰辛。全市建立起1N扶贫攻坚机制,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明确了“稳定脱贫,率先小康”的工作目标,各地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军事化管理。四年来,全市每年脱贫2万多人、出列30多个贫困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70以上,计划2018年阳新县“摘帽”,2019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这是黄石的干劲,也是黄石的决心。为加强政策保障,市本级财政列支精准扶贫资金已经达到1.8亿元,真金白银加大扶贫投入;并在全省率先落实光伏扶贫电价补贴政策,提高光伏扶贫支持力度。同时将阳新县采石场5的股份收益设立精准扶贫基金,支持阳新县扶贫攻坚工作……
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全市上下党政一把手联动抓扶贫。我市强化督办问责,健全督办检查机制,邀请社会各界和第三方机构,通过组织调研、督查、暗访,督促各级抓落实,对发现的问题迅速曝光,不留情面,倒逼问题整改,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拿出滴水穿石劲头,驰而不息抓扶贫,全市同心奔小康。
找准穷根,干字当先聚民心
阳新县白沙镇珠林村,白鹤林山间薄雾轻飏。
脱贫户马先伟正在山间的围栏里给牛羊添草料,秋意浓了,可他的心里却热乎着。“我最近又出售了10只羊,收入3262元。”他高兴地对驻村扶贫工作队说:“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人均年收入4300元,终于实实在在地摘掉了‘穷帽子’。”
老马家是因病致贫的典型,不仅妻子患病,他自己也患有脑血管堵塞综合症。马先伟面对困难的家庭,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利用家里1.2亩责任田地种上粮油和瓜菜等农作物,并在白鹤林山上围栏养牛羊,山下开荒种10亩西瓜,在政府贴息贷款的扶持下,去年老马家发展养羊160只,养牛28头,年终收入2万元。在贫困户退出工作中,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今年,马先伟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利用水库水面13亩,实施家鱼综合养殖,添养土鸡200只、鸭100只,预计收入可达到5万元。
马先伟只是脱贫户中的一个生动剪影。“现在人心暖了,等靠要的人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哭穷比穷的人少了,动脑筋想着怎么致富的多了。很多贫困户既有决心,也有毅力,要把日子过好。”许多驻村工作队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深挖穷根、产业兴村。我市出台《关于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政策与贫困对象绑定,吸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对接,打造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户5万多人脱贫。
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主体带动、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劳务输出、光伏扶贫、生态脱贫六大模式。如开发区在父子山发展国家级登山步道,每年接待游客20万多人,成为当地14个贫困村1.7万人脱贫的重要途径。如盛丰、鑫东、大冶汉商、食真田园等电商平台销售贫困地区绿色食品、土特产,带动1万户贫困户脱贫。如“春风行动”把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每年有5万多贫困人口打工就业。如全市99的贫困村实施了光伏扶贫工程,每村可收益6万元至12万元。如不宜大规模开发的“生态保育村”,每年给予每村5万元的补偿金扶持……
这是时间与速度博弈,激情与汗水共舞结出的累累硕果。
阳新县枫林镇樟桥村,梁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村民梁传富指着身后50平方米的崭新小屋,满面含笑,多年盼望住新居的梦想终于在今年春节里圆梦。“父亲去世得早,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去年洪水还冲垮了我家原来的土坯房。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他们帮我家建起了新房……我打心眼儿里感谢他们!”
扶贫誓言,山水为证!
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为3949户8267名贫困群众建新房、添新业,改造贫困户土坯房5000户、改造贫困户厨房厕所1.6万户。投资21亿元、全长48公里的黄阳一级公路即将正式运行,黄石阳新半小时经济圈成型,目前全市各地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
有了心气,对了路子,脱贫就能加快步子。在山区、库区、老区,村里土坯房少了,安居房多了;山里渣土路少了,水泥路多了,一个个原本贫困落后的乡村,找准了穷根,正在热火朝天搞建设,旧貌一换变新颜!
扶兜结合,合力齐奔小康梦
“老李,天气凉了,要注意鸡舍防风。”一大早,市发改委驻东山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杨志飞,就来到村中贫困户的家中,叮嘱他秋冬鸡群流感病的预防措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第一书记要真扶贫,扑下身子在村里干,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在王英镇东山村,杨志飞和三名党员干部驻村工作如今有了起色:拿出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结对帮扶计划;走出去“招商引资”考察了武汉江夏安山镇“武汉市园林研究所安山中试基地”和三溪镇姜福村红枫种植基地及洋港镇泉口村大棚花菇种植基地;为贫困户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实施“订单式”家禽养殖,由帮扶责任人实行年终“包销式”帮扶;引进大棚花菇种植技术,采取“委托种养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实施“围圈式”规模化养殖……各项举措让这个“藏在”石旮旯中的村庄每天都发生着变化。
在全市各地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像杨志飞这样的扶贫干部,我市组织4个城区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4个乡镇,抽调800多支扶贫工作队,组织1万多名包保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全覆盖,贫困村里的“新面孔”也渐渐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
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驻村工作队开展精准结对帮扶,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每个贫困村列支320万元、非贫困村列支30万元,重点发展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再也没有比幸福的追求更能凝聚巨大的热情与能量——
王银仙,阳新县木港镇仓下村人。31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王银仙的命运,她失去了双腿,那年,她才4岁。如今,她在村边开了一间小卖部,虽然赚钱不多,但也能养活自己和女儿,她心里坦然,腰板也挺着直直的。市人大常委会驻村工作队成员包文平说,工作队正在与卫生部门对接,尽快解决好她家大病救助问题。目前,省残联也正在给她配型做假肢,助其战胜困难,早日脱贫。
扶兜结合,合力奔梦。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五保补助标准,综合完善医疗扶贫、残疾人救助等保障政策,不让一家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这是精准扶贫的初衷。
关注特困群众,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按照“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要求,提高低保户和五保户保障水平。今年阳新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人均3200元调整为4200元,大冶市由年人均4680元调整为5580元;阳新县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年人均5800元调整为6600元,大冶市由年人均9300元调整为11112元。
告别贫穷,找寻希望,最美的风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