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喜看潜江“虾稻连作”进阶“四水农业”

发布时间:2017-10-3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站在瞭望台上,极目远眺,万亩稻田碧绿葱郁,道路、沟渠将稻田划分成四四方方、大小一致的井字形,绿树沿路笔直伸展,泵站小屋整齐排列。面对此景,我们不禁感叹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气魄!

“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这里是潜江市熊口镇2015年建成的“四化”高标准高效农田。如何高效?一片水稻,一沟龙虾——虾稻共作,种养结合,增产增收。

“过去这里是低洼的小田,属于赵脑、瞄场两个村,总计7000多亩。我们进行土地流转后,通过国家项目投资和公司投入,开展土地平整,小田改大田,平整后实际土地面积增加了2000多亩。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经营管理,效益显著提升。仅以水稻为例,每斤稻谷就多卖4毛多钱。原来水稻总产量只有360万斤,如今整整增加了1000万斤。66户家庭农场去年户均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今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他们个个成了百万富翁。”

“虾稻共作”发源于“虾稻连作”,是鱼米之乡潜江农民的首创。

2001年,当地农民尝试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每年收获“一稻一虾”,即“虾稻连作”。近10年的探索后,他们认识到这种方式有一定缺陷,只能收获一季虾,并且养虾和种稻时间冲突,存在插秧季节小龙虾生长规格不达标等问题,于是进行改进、完善,即种一季中稻,全程养两季虾,将农田彻底进行改造,稻田小沟由原来1米宽、0.8米深改挖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年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虾苗,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月至9月收获成虾,如此循环轮替,每亩可多产100斤左右成虾。这就是现在通行的“虾稻共作”模式。

“虾稻共作是一种天然的生态种养模式。刚开始时,我们也施用化肥,但发觉使用化肥后小龙虾产量减少。后来,减少化肥使用量,小龙虾的产量就恢复了。今年不使用化肥,改用农家肥、有机肥料。”潜江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深有体会地说。

虾稻连作是在虾子成熟后再种稻,可以打药,而稻虾共作是养殖两季虾,再打农药,虾子在水里就会死亡。因此,这种模式同样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同时,水稻与小龙虾是一种共栖共生关系,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生物肥,两者互依互补,使生态增值、水土改善。

如今,这一模式又进化到“四水农业”,即在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水沟养殖水产或种植茭白、水芹菜、芡实等水生蔬菜;田埂种植水果。龙湾镇瞄新村2015年以来探索发展复合种养模式:一水多用、一地多收,高效利用农田资源,实现立体绿色种养,亩均年收入7467元,约为“虾稻共作”模式的1.5倍、纯稻谷收益的6倍。楚稻虾合作社理事长刘辉说,这种模式下出产的大米安全、生态、健康,口感、香味优于一般大米,去年每斤大米卖到8元,仍供不应求。

潜江市农委办主任陈运长说,“四水农业”模式中,在水沟里栽种水生蔬菜、水生植物,有利于鱼虾生长;在田埂上栽种葡萄等水果树,增加了植物种类,农业生产不容易发生病虫害,是对虾稻共作模式的深化发展。这种生产模式下,小龙虾的产量提高到每亩400斤左右,稻米更接近天然生态稻,价格都在攀高,富民效应进一步彰显。

上一篇:恩施州今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万余人
下一篇:夷陵果农的困惑与希望:一种核桃,何以结出两样“果”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