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升学时全村欢庆;毕业后他却放弃北京的工作,毅然回乡当了一个小铁匠。面对外界的不解,他默默忍受,用铁锤一点点敲出精美作品,把土家族的铁器送出了大山。
湖北利川市南坪乡的90后小伙田欢就是这样一个痴迷打铁的“另类”,如今,他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为“铁娃公社”,一个充满土家风味的名字。“回来既是喜欢打铁时火星四溅的光芒,更是想家,想把大山里的好手艺带给更多人。”田欢这样说起自己返乡的理由。
田欢(左)打铁
10月底的一天,利川市南坪乡大田村十七组一处农家院落的铁匠铺里,炉火映照在老铁匠唐运国师徒的脸上,两人正抡起铁锤、挥汗如雨,赶制一批客户急要的鼎罐。
“真想不到,‘铁娃’把我们的锅儿鼎罐盘成了稀罕货,卖到国外去了。”叮当声中,唐运国自豪地说。
唐运国口中的“铁娃”是26岁的田欢,老家利川忠路镇,当地“铁娃公社”的社长。曾经,田欢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去上学时乡亲们夹道相送,毕业后在北京上班,卖过房子,也在工地干过活,还曾开过小卖部、卖过“周黑鸭”……2014年,他和同学一起去苏州创意博览会观展,偶然间看到一个展位上展出一组铁质的茶器,一打听才知道铁质茶器的价格这么高,他才发现原来被家人嫌弃的铁匠活儿,竟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更重要的原因是,受传统手工艺耳濡目染,田欢对打铁情有独钟,“我的家族世代打铁,我从小就喜欢看人打铁,在我眼里,打铁时火星四溅的场景比烟花还漂亮、壮观。”田欢说,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工作了一年,期间,始终有个声音牵引他回家,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立志做一名铁匠。
“一般来说,学打铁要8年才能出师,前3年学烧火,后5年学打铁。”田欢说。他来到南坪乡的老铁匠处,拜师学艺,顺便把现代工艺和设计感融合进去,打造更有现代感的产品。
打造一件铁制工具,包括选料、切铁、取样、开板、烧火、捶打、成型、淬火等十来个工序,捶打四五千次,从选料开始每个步骤都有讲究。烧铁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化了。要是火候过了,铁板会被烧穿,而火候不足,铁又打不开。判断的标准是看颜色,当铁烧红到一定程度后就代表熟了,如果烧的泛白了,就说明已经烧化了。这些道道靠的是熟能生巧。
田欢作品
老铁匠们只会烧火打铁,不懂现代设计,例如铁锅,开口要在24厘米左右,误差在1.5厘米之间,可铁匠们随意惯了,做出的铁锅大多达不到要求,田欢只能把这些不合格的铁锅敲碎了重做。这令老铁匠们很不开心,“这个小后生,怎么老是刁难我们呢?”
为了跟铁匠们好好沟通,田欢学会了喝酒,每次去验货,都带上一瓶白酒。一边喝酒,一边打铁,无论是与人聊天还是向人讨教,渐渐变得顺畅了起来。
做茶器和花器要用老铁,但“生铁易寻,老铁难找”,为了找到这些老铁,田欢跑遍了山里的煤窑、旧工厂。很多老板觉得他好笑,“旧矿车有啥价值,你啊,别被骗了,还是好好去找一份工作吧。”
事实上,田欢创业之初确实很艰难,有一次一连8个月都卖不出东西,付给老铁匠的工钱都只能拖着。那段时间,田欢带着“铁娃公社”的产品各地跑,无论哪里开创博、工艺品展览会,他都想尽办法参加,慢慢地,开始有人喜欢老铁匠们做的茶器,“铁娃公社”的名气越来越大。
田欢作品
有客户一直在为田欢出谋划策,建议他做刚需产品,还有老前辈建议他打花器试试,于是他和老铁匠们有了更多尝试。但是,他还是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制作铁锅上,“现在很多人会买日本的铁锅,觉得日本的铁锅很漂亮,那我就想,我要为中国造出‘中华好铁锅’。”
纯手工制造铁锅并不容易,因为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锅的厚度、开口的大小都很难控制。为了造出一口好锅,田欢摸索了3年,拜访了多家国内制锅厂商,和老铁匠们反复实验,经历了几百次失败,最终有了成型的铁锅。
虽然铁锅的年销售量仅千把口,没法跟工厂的大批量业绩相提并论,但在田欢看来,未来一片光明,因为每口铁锅都有手的温度,用它炒制的饭菜也有独特的味道。“今天人们能接受日本铁锅,明天利川铁锅就能走进千家万户。”
对田欢来说,复兴家乡的铁匠铺仅仅是第一步,“利川的蓝天白云下,还有纯天然的食材、精致漂亮的竹器木器,这些东西都不应该埋没在山沟里。”展望未来,田欢充满信心。(记者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