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九资河村民收获天麻
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 吴坚 张竞恒 黄洁如 通讯员 吴友林
“最多的一亩大大小小共有6800多公斤,卖了205600元。”10月底,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龚家冲村村民龚自平在自家田边,把刚挖出来的天麻就地卖给了守候多天的收购商,创下今年全镇天麻亩产最高记录。该镇大地坳村贫困户朱新平去年也在大别山天麻合作社的帮助下,第一次种起了天麻。两年辛劳下来,朱新平种的0.8亩天麻今年至少也能卖出6万元,可实现脱贫。
在九资河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药材。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2015年收入3.5亿元。其中尤以天麻和茯苓驰名。全镇天麻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2015年产量600万公斤,占全国产量1/3,被誉为“天麻第一镇”。九资河茯苓也于2007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药材,早已成为该镇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今年全镇的中药材肯定又是丰产。”然而,在九资河镇党委书记叶锦明看来,丰产不等于丰收。一方面,新鲜天麻在常温下只能保存10余天,丰产后一旦集中上市,且都是被动等待外地药商上门收购,很容易导致价贱如白菜;另一方面,天麻和茯苓的种植条件苛刻,且全镇中药材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市场隐患较大。
罗田九资河村民在家门口种药材
要增产又增收,必须转变方式,谋求升级。
首先是拓展销售渠道,主动向市场靠拢。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陆续到云南、四川、河北等外省中药材集散地开设门店。“今年我们的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湖北大别山天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候跃进告诉记者,以前九资河天麻由外地药商上门来收购时,每公斤价格从未超过20元。近几年,随着本地企业外销能力逐年提高,天麻收购价也随之上涨。如此一来,受益的不只有九资河的天麻种植户,本地企业也逐渐抢回了市场话语权,甚至左右着全国天麻市场价格。2016年,该镇大面积遭受洪涝灾害,天麻减产近半,致使全国天麻市场价格顿时每公斤上涨10元。
与此同时,九资河还积极探索电商销售模式,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将九资河中药材的销售渠道拓宽到了线上。
但卖药材终归不如卖药品。“我们要把本地中药材资源吃干榨尽。”叶锦明说,为充分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该镇加强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据湖北正光九资河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政光介绍,他们目前生产的中药饮片有600余种,已成为日本津材、马来西亚仁安、韩国美隆生药业等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白芨幼苗
目前,九资河规模以上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有20余家,极大地促进了本地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此外,该镇还高标准发展茯苓、天麻、杜仲等药食同源中药材,研发大别山特色养生药膳,以养生宴的形式将中药材产业推向市场。
为规避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罗田神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斥资引进白芨、七叶一枝花、淫羊藿、珠子参等10多个草本药材品种,并积极引导药农从传统森林消耗型产业向生态环保型的草本药材种植产业转变。
“我们要力求每亩地的年收益不低于10万元。”罗田神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永贵说,只有种植草本药材的收益高过种植茯苓、天麻的受益,药农才愿意改种。为此,方永贵从陕西师范大学引进濒危药材“白芨种子快速繁育技术”,并耗资2000多万建设了200亩白芨种子繁育示范基地、200亩白芨幼苗驯化基地和200亩白芨成品种植示范基地,将需要生长4至5年才可成材的白芨,划分成2至3个种植阶段,药农只需购买成年种苗移植即可。这样既解决了药农无法用种子快速繁育白芨的问题,又降低了药农的种植风险。
白芨成苗
方永贵算了一笔账,药农以2元/株的价格购买两年成苗,或以1元/株的价格购买一年成苗进行移植,且贫困户每株各优惠0.5元。每亩地可种1万株,一至两年后,每亩可产2000公斤左右。目前市场收购价不低于140元/公斤,扣除成本,每亩年收益不低于10万元。
“力争到2020年,全镇中药材产值达到10个亿。”叶锦明说,现在全镇种植的中药材品类达24种。此外,该镇还在积极探索“旅游+药材”发展模式,走中药材观光旅游和中药材养生旅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