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陈瑶 朱庆华
宜昌采访,听说有个“编筐哥”张世望,近乎瘫痪,却30年自强不息,不仅自食其力,还将女儿培养上了大学。遂顺道拜访。
8日中午,宜昌点军区土城乡安梓溪村,漫山遍野橘子柚子遍挂枝头。张世望正坐在门前,手中篾条细长,飞龙游丝,几上几下,一个缜密扎实的背篓就成形了。“我先是学缝纫。”张世望说。他已42岁,13岁两腿开始变形,经医生诊断为小儿麻痹症;随着年龄增长,肢体畸形瘫痪。但家徒四壁,没钱治,无奈辍学。父母想他有个“不需要走路”的手艺,就去市里学裁缝。他那时的“巴巴心”,是学成去广州,开个服装店。
16岁师满,回家给人做衣服,生意不好。但真正的打击是19岁腿痛加剧,去武汉做矫正手术,“左腿锯了3厘米骨头”。再不能踩缝纫机了,怎么办?还有没有手艺可学、还能不能自食其力?
父亲张兴祥说,点军竹子多,篾匠坐着也能做,就让他去学编筐。
张世望的手粗糙龟裂,但根根青竹他能灵巧地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十几道工序,竹器渐渐摆满一屋。
父亲很会选竹,三九寒冬把竹子挑回来储藏,“三九竹子不长虫”。无论寒暑,不分昼夜,只要腿不疼,他就拿篾刀破竹劈篾丝,手不知割伤多少血口子,大半年才熟练,又学编。“编筐是细活,筐底4个角,篾丝要密,还要光滑,又不能断。”
记者看到,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仅右臂能抬,左臂需用右手托着才可抬起;两腿不能自迈,需右手拖拽。但跟记者聊着,他完全不看手中的活,十指有如弹琴,编织自如。
筐篓精细,结实耐用,村民都来买,还定制。“这样的筐20块钱一个,背篓40块钱一个。”
女儿张贺梅1995年生,张世望和父母含辛茹苦把她养大,去年大学毕业,目前已在武汉就业。“总算踏入社会了,很孝顺,几乎每天打电话回来。”张世望说。
女儿教会他用手机,先只打电话,后在手机上卖竹筐,当地好心人也帮着做。
安梓溪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由宜昌市点军区财政局等单位对口帮扶。点军区财政局局长孙科新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与现代生活脱节,长期贫困,很多人消极;但张世望不,他这状况换别人早怨天尤人了,他却一直自强不息,令人感佩。
去年村里光纤入户,张世望家也装了wifi,点军财政局又送去电脑,还教他上QQ、微信。“他的每一个竹器我们都在朋友圈发图、转发、推销,我们自己也买,带动很多人买。很想为他搭个电商平台,又怕他身体吃不消,万一订单太多他不能按时完工……”孙科新说,帮扶需扩面,形成群体,做大竹编产业,才可能效果更好。
从帮一个人脱贫,到萌生一个产业的憧憬渴求,暂未脱贫和参与扶贫的人,都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