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扶贫点投建光伏发电场 科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在望

发布时间:2017-11-2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建成的光伏发电场

工作组到村民许建忠家里看望

翻新加固的灌溉渠

“光伏发电项目是为村民谋福利的好项目,已经成为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关键来源。”17日早上,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口帮扶的江夏区湖泗街科农村精准扶贫点,科农村村支书黄友平指着光伏发电场,激动不已。

据测算,发电场“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可运行20至25年,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江夏区湖泗街科农村地处北梁子湖畔,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村由3个自然湾、190户679人。此前,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主要以耕地种植和水域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部分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2015年11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并派遣扶贫工作组驻村帮扶,结合村情民情,定思路、想办法、谋发展。两年来,工作组精准施策,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筹建项目,为村级经济持续增收入,曾经贫困的科农村开始走上了奔小康的路。

摸底识别贫困类型

帮扶精准施策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扶贫驻村工作组负责人,来自市食品药品执法总队的李梦军介绍,驻村后,扶贫组马上开展摸底,完成贫困户、贫困人口的信息核查,准确划分贫困户的类型,区分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和一般贫困户等类型,建档立卡。然后,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干部与每个贫困户结对, 认真分析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措施。

今年,工作组多方奔走,为3户因学致贫的家庭申请到了助学补助;帮助4户因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获得银行无息贷款,解决生产资金投入;4户因病致残的贫困户经工作组努力,报销了医药费。农忙期间,工作组给19户贫困户发放肥料,帮助开展生产。

除了定点帮扶贫困户,扶贫工作组还努力向街道政府申请财政资金、向社会筹措善款,在科农村安装路灯37座;翻新加固了村里的灌溉主干渠,清理、疏通其他沟渠;修建了部分村民房前屋后的花坛。

今年,工作组又修缮了村里因去年暴雨灾害损毁的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建设了村卫生室、图书室;对村部办公楼进行维修和加固,更换老旧的办公设施,改善办公条件;集中整治了公共垃圾池。

“精准扶贫不仅是捐钱捐物,精神文明建设也十分重要。这样能凝聚和鼓舞民心,促进农村和谐。”李梦军说。

经过帮扶,去年,科农村5户15人脱贫。今年,将有14户37个村民摘下贫困的帽子。“未来,工作组将坚定不移地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确保脱贫不返贫。”

建成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场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在望

多年来,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没有收入来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几乎不可能。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支持下,扶贫工作组与江夏区湖泗街工委、街道办事处反复协商,比对各类扶贫产业项目,结合科农村现有资源,确定共同投资建设100K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发电场占地4亩,是江夏区第一个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利用鱼塘广阔的水面,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今年4月底完成项目批复。经过打桩、架管、盖瓦以及变容器扩容改造,6月28日正式并网发电。“建设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是变压器扩容改造,工作组与市区电网公司沟通,多方协调,最终妥善解决。” 科农村村支书黄友平说。

截至目前,发电场累计发电43000余度。项目可运行20-25年,村里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黄友平给村里算了一笔账,“水上发电,提供电能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村级经济发展有了‘造血功能’;水下养鱼,可切实改善村民生活及收入状况。”

李梦军介绍,除了光伏发电场,工作组还将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和村属公司,帮助村民扩大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等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销量,既能促进村民增收,也能为村级经济进一步补充收入来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的脱贫目标。

相关链接

申领到孩子的助学补助

村民说:“多亏了驻村扶贫组”

村民许建忠是扶贫工作组重点帮扶的对象。扶贫组驻村后了解到,许建忠夫妻两人都患有糖尿病近5年,女儿在外务工,儿子读高中,家里还有两个老人要赡养。全家靠农作物收成和许建忠打鱼摸虾为主要收入,家徒四壁。

去年8月,许建忠的儿子被某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许建忠高兴之余,更多的是焦急:对这个家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太昂贵,负担不起。

扶贫组驻村负责人李梦军了解到此事,主动来到许建忠家里。他安慰许建忠,并告诉他可申请助学补助等一系列扶贫政策。随后,工作组先后走访街、区、学校,最终为许建忠的儿子申请到补助名额,每年可领取7000元的补助金。

村民黄志港住在许建忠家的隔壁,两口子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女儿在镇上读高中,儿子也是去年考进的大学。两口子一开始不知道可以申请助学补助,四处奔波借钱筹集儿女学费。许建忠告诉他,“你赶紧找扶贫组去,他们可以帮你的儿子申请助学补助。”

至今,黄志港感动地说:“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多亏了扶贫组的帮扶,我们两家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大学。”

“这两家相比过去,家庭经济负担减轻了一大部分,目前已经实现脱贫。”李梦军说。

撰文:严莹莹 钱磊 王晴

上一篇:中国首个“扶贫项目超市”上线
下一篇:国务院扶贫办:不存在“中央精准扶贫办公室”等机构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