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雷巍巍 通讯员 向能来
脱贫,到了关键期。
真脱贫,脱真贫。靠谁?基层党员干部是主力军。
在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阳新,236个帮扶工作队下沉一线,用真心、动真情,润泽群众心田。“妇女队长”“最可爱的人”“贴心人”……一个个“雅号”在当地叫响。
12月14日至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阳新,采访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扶贫工作队长。
“妇女队长”汪顺艳
地点:浮屠镇张畈村。“叔婶,天冷了,棉衣棉被够吗?”一进门,汪顺艳便叮嘱,“上月送来的羽绒服要记得穿。”
76岁的李朝直是汪顺艳的结对帮扶对象,与老伴方贤桂无儿无女。隔三差五,汪顺艳会去看望二老,送米、送油、送鸡蛋。前不久,二老告别住了多年的破旧土房,搬进政府建的大瓦房。“这闺女,吃得苦、耐得烦,比亲生的还要亲。”老两口把她当成了亲人,拉着她聊天解闷,一聊就是好长时间。
汪顺艳,今年32岁。2015年初,她把5岁女儿丢给公婆,走马上任扶贫队长,一头扎进张畈村;去年怀了二胎,仍腆着大肚,走村串户。
张畈村是有名的水袋子,“十年九淹”,农作物产量低,脱贫难度大。放心不下工作,今年儿子刚断奶,汪顺艳又回到村里。“这女伢泼辣、实在,真像当年的‘妇女队长’!”村民吴春英对戴着眼镜、身材娇小的汪顺艳打心眼里佩服。“引进光伏发电,发展芡实种植……汪队长操碎了心。看到她,咱心里就踏实,脱贫有底气、有信心。”贫困户方贤桂夸个不停。
“最可爱的人”程华新
地点:白沙镇珠林村。“我们舍不得他走呀!”听说程华新要走,村民急了,联名上书挽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一张信纸上面,密密麻麻按满了102个红手印。
两年前,程华新从县信访局派驻珠林村。一进村,就有人议论开了。“54岁的人了,能呆几天?”“转转,看看,做做样子吧?”
行胜于言。黄锡湾组,马氏三兄弟不愿赡养71岁继母,老程一次次上门,讲法理,说情理,磨破嘴皮子,三人终于答应每年把100公斤稻谷、500元钱送到老母亲手上。
不光是“和事佬”,他还是“拼命三郎”。去年9月18日夜晚,大雨滂沱。想起村民冯美玉住的是危房,程华新撑起伞冲进雨中。泥路湿滑,鞋子几次都跑掉了,他干脆脱掉鞋子,赤脚来到冯美玉家,动员她们赶快出门避险。事后,他协调帮助冯美玉等13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程叔叔,我找了个女朋友,结婚时接您喝喜酒。”电话是冯家庄马强打来的。27岁的马强父亲早逝,生活贫困。老程推荐他到食用菌基地打工,月收入1500元。马强勤快,肯吃苦,老程又鼓励他入股养猪,利用政策贴息贷款起步,去年出栏46头生猪,分红9600元。去年过年,马强家的危房得到改造。
听说老程要调回去,村民们联名向组织部门写信——“请将‘最可爱的人——程华新’继续留在珠林村工作。”
“贴心人”柯昌文
地点:三溪镇高桥村。“儿子工作还好吧?”柯昌文打着手势,高声询问。“在黄石上班。”佘文喜双手比划着,笑容满面。“又涨工资了吧?”
……
当地人说,最懂佘文喜的人要数柯昌文,他是“佘家贴心人”。
柯昌文,县残联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三溪镇高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佘文喜,48岁,山里组湾低保贫困户,一家三口均有语言功能障碍。
两年前,初到佘家,柯昌文惊住了:床是东拼西凑的,连把像样的椅子也没有;屋顶透风漏雨,地上摆满接水的盆子。
为了让佘文喜一家尽快脱贫,工作队决定从养殖入手进行帮扶。很快,50只鹅苗、200只鸡苗送到佘家,免费饲料也配套到位。慢慢地,柯昌文发现一个怪现象:50公斤一袋饲料,佘家总比别人用得快,鸡苗也越来越少。悄悄打听才知道,佘家把饲料、鸡苗变卖了,钱花了。“靠‘输血’,断不了穷根。”这次不成功的扶贫经历,让柯昌文陷入深思:佘文喜20岁的儿子,身体强壮,给他找份工作更重要。2016年,在一场公益活动上,他偶然得知黄石珍珠果饮料公司招工,便推荐小佘去应聘。如今,小佘已是一名熟练的叉车工,月收入近3000元。
今年7月,当地政府为佘家新建的三间大瓦房交付。明年春节,佘文喜一家三口就能高高兴兴地在新房过年了。
更开心的事还在后头。“村里制鞋厂明年元旦投产,佘文喜夫妇已被列为第一批招工对象,每人每月预计收入3000元。”柯昌文说。
记者手记
“雅号”见民心
肩背布包、自带干粮、脚穿草鞋、深入农户……80多年前,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干部“提包”开展群众工作,家喻户晓。如今,有群众感叹,相似的一幕重现了,老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同步小康,党之承诺;如期脱贫,民之所盼。真脱贫,脱真贫,搞不得半点形式,来不得丁点虚假。“雅号”见民心。群众最实在,也最讲感情。干部跟群众心贴心,群众就会和干部心连心;干部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会对干部有多亲。
当扶贫干部把走村入户当作一种习惯,把解决问题当作一种常态,把推进发展当作一种责任,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