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当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发布时间:2017-12-29    来源:    字体大小:A-   A+

    

上午,和草埠湖镇驻村干部入户调查贫困户收支情况,走访了邹远成、张先良、张华。村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邹远成。

邹远成今年50岁,周边村民都评价他勤劳、憨厚,看上去也很积极乐观。第一眼见他,很难将他与贫困户挂上钩。然而,他的家庭非常不幸,和前妻共育一儿一女,都患有重病,还有年迈的母亲。后来前妻不堪生活重负,撇下老小离家出走,这个家全靠他一个人支撑着。

生活的不幸并没有击垮这个倔强的中年汉子,他一直和命运较着“劲”。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郑元菊,他们利用自己的17亩承包地,尝试种玉米、西瓜、辣椒……还成立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网罗了几十个农户,但由于不善经营管理,专业合作社运行粗放,信息掌握不准,又恰逢市场行情低迷,西瓜没有打开销路,只能在周边市场低价贱卖,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本。

前几年养殖业行情看好,村里帮他贷款养殖20多头母猪。他不怕脏累苦,不分昼夜,精心喂养,生活似乎又有了希望,有了盼头。然而正当他喂养的母猪要下猪崽时,养殖行业“断崖式”下滑,猪崽过剩没销路,更卖不出价,养猪成了赔本买卖,亏得一塌糊涂。银行贷款、饲料款、购猪款……沉重的债务“压”得他直不起腰来,这个汉子彻底被打倒了。

无奈的他,一股脑儿把20头母猪以每头1000元的价格贱卖了,远离家乡,在温州一家公司干起了保安,妻子在当地医院当护工,一年能挣上几万元,但责任和愧疚却让他时时牵挂惦记着母亲和两个孩子。就在同一年,大女儿病重不幸离世,不久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外边纵然千般好,哪抵家乡一丝情。村里的干部经常打电话和他联系,嘘寒问暖,给他宣传中央扶贫政策和本地的一些具体实施措施,也给予他家庭最大的帮助和照顾。了解了精准扶贫政策,想着肩上的责任,他和妻子思虑再三后决定返乡,担起那份属于他的责任。

他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重建猪圈、偿还贷款,小组长李锋华帮他垫付偿还了一万多元贷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剑云和村报账员刘明军成了他的帮扶联系人,经常到家中送生活物资、送养殖技术、送产业政策,和他结上了“亲戚”。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银行重新给他授了信,他又干起了养殖业。

有了精准扶贫政策、有了各级的帮扶,他知道这次不是在单打独斗,有强大的扶贫攻坚队伍在做后盾。“心中有底信心足”,他的养殖规模达到了上百头。在镇村干部帮扶下,产业扶持政策很快得到落实,破旧的危房修葺一新,小儿子的病情大有好转,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即将出栏……

我相信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地落实,还有更多像邹远成一样的贫困户,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离开机关,深入草埠湖镇金龙村专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差不多一个月了,虽然不是重点贫困村,但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部分群众因天灾人祸或疾病等原因,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压在我身上沉甸甸的担子。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何让贫困户重拾生活信心,如何制定符合每个贫困户实际的扶贫工作计划,如何用好用足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些都是摆在我面前,和以往工作完全不一样的大课题,需要我用心去研究、用情去实践。

当阳市委组织部驻草埠湖镇金龙村工作队员 张利民 记录

本报记者 尤蔓 本报通讯员 朱斌 整理

上一篇: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
下一篇:襄阳:做实产业扶贫 做细矛盾化解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