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杨麟 通讯员 周磊
1月12日上午,在54岁村民陈明菊的新房里,几名装修工人正在装门窗。她倒茶递烟,乐颠颠地跑前跑后。
新房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两间卧室,厨房、厕所一应俱全。新房旁是陈明菊的老屋,两间只剩残垣断壁的土坯房。
随着漂亮的铝合金大门安装完毕,震耳的鞭炮声响起,陈明菊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哪辈子积的德哟,住上这么好的房,这不是做梦吧!”
陈明菊家住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响耳河村2组,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庄。去年10月一场暴雨,她已住30余年的土坯房塌了。十堰市民政局救灾科科长黄亮介绍,去年8月底至10月中旬,强降雨持续51天,造成十堰68.2万人受灾,倒房1767户、5749间,损坏房屋8901户、23374间。“丈夫死得早,儿子还在读书,我哪有钱再建房啊!”面对镇、村干部来核查灾情,走投无路的陈明菊如此哭诉。镇民政办主任汪民虎告诉她:“政府会帮你重建新房的,还会按政策发放建房补助,春节前就可以拎包入住。”
陈明菊当时将信将疑,没想到,政府这么快就兑现承诺了,新居没让她花一分钱。
响耳河村8组距离2组有几十公里,当天下午,57岁的村民石永华正和儿子布置新家。石永华是有名的贫困户,全家3口人3个“和尚”,年收入不足2万元,两个儿子都30多岁了,还没谈对象。
去年10月的暴雨造成山体滑坡,石永华和乡亲们赖以生存几十年的土坯房塌了,连夜被政府安全转移到安置点。回望那片废墟,石永华父子欲哭无泪。“没想到政府这么快就给我们建了新房,75平方米,楼下三室两厅,楼上还有半层储物间。政府统一建好,我们直接拎包入住。”石永华高兴地说。
记者从新房出来,爬山15分钟,去看他们倒塌的老屋。一块“禁止入内”的蓝色警示牌竖在路旁,告知行人这里的山体随时可能再度滑坡。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山腰处是一大片滑坡山体,虽然时间过去了几个月,仍触目惊心。再往上走,看到石永华的土坯老屋,歪歪倒倒,一片瓦砾。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殿平介绍:“滑坡带不宜居住,80户乡亲已全部转移安置,政府给他们选址盖新房。”
搬家那天,石永华父子特意在老宅前燃起一盆炭火,一路抬着火盆走到新房门前放下,众人逐一跨过红红的炭火进屋。这是当地的习俗,叫“过火”,祈愿搬家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据省民政厅厅长彭军介绍,去年,我省先后遭受大雪、洪涝、风雹、干旱等多重地质灾害,全省1266.2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4万人,因灾倒塌房屋9862间,损坏房屋6.0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3.53亿元,其中十堰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倒房重建任务最重的地区。
民之冷暖党牵挂,大灾之后迎重建。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第一任务,确保春节前倒房群众全部搬入新居。
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全省倒损农房需重建4627户,除12户因天气、选址等原因未开工外,已开工4615户,完工4202户,全省1.43万户损坏房屋已全部修缮完工。
记者手记
踏破铁鞋,扎扎实实保民生
采访三天,感慨万千。淳朴的贫困乡亲大都不善言辞,溪沟村78岁老人付天秀话没说两句就涕泪纵横,反复念叨“感谢党”。
听民声,聚民心,察民情,惠民生。广大党员干部要沉下身子,走进基层,走近百姓,倾听民意,关心疾苦,着力帮扶,才不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采访中,十堰市民政局救灾科科长黄亮、城关镇民政办主任汪民虎、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殿平等人,他们对每一户贫困群众的家底了如指掌,令人感佩。郧阳区民政局救灾股股长王东伟说,相比以往,现在民政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精细。过去2000人受灾,报个数即可;现在必须把2000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受灾的不同情形都逐一登记在册。
无疑,这会使工作量剧增,但必须这样,唯有这样,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达千家万户,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社会尊严。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管吃管喝,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唯有“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踏破铁鞋”的坚韧和执着,点点滴滴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奔向幸福的“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