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那只肥的宰了,县里的酒店还等着要!”1月14日,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尚未化尽的初雪还渗着满满寒意,但村民刘在祥的心却热乎着。他嘱咐儿子刘永兵把羊宰了,赶快给客户送过去。
66岁的刘在祥如今是咸水村的养殖大户,正带着村里的贫困户干得起劲。但三年前的他,却是另一幅光景。
刘在祥一家5口原来住在咸水村12组,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里,手机没信号,公路也不通,老两口靠种几亩薄田为生,家中非常贫困。雪上加霜的是,儿子刘永兵2015年在山西矿山打工时右腿被砸伤,仅医疗费就花掉6万多元,家里欠下外债,日子陷入困境。
为了让刘在祥一家脱贫,村里结合实际制定计划,在2016年将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到咸水村三溪河安置小区。宽敞的房子、方便的水电,看到政策帮扶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刘在祥感激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要不等不靠,自己努力脱贫!”
人穷志不穷。易地搬迁后,刘在祥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带着家人开始发展草食畜养殖,他请来县畜牧局的专业人员引进良种母猪、仔猪和山羊,并租来村里的土地,种起板蓝根13亩,发展精品核桃12亩。
同时,刘在祥还买回蜜蜂养殖技术书,在家苦读钻研,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蜜蜂养殖技术。2016年,刘在祥试养的3箱蜜蜂出蜜,每箱最高采收到10公斤。2017年,看到“甜头”的刘在祥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58箱,采收蜂蜜350斤,其产品远销武汉和湖南等地。
“前两天又卖了13只山羊,差不多7000块。”算起去年的收入,刘在祥笑呵呵地说道,全年的产业收入突破7万元。
“过上了好日子,决不能忘记国家对我们的帮扶。”脱贫后的刘在祥积极帮助其他村民发展产业。该村十二组村民李天祥与生病的弟弟两人相依为命,家里极度贫困。刘在祥了解到情况后,从蜂桶制作,到蜂群繁殖,一直帮李天祥发展起10箱土蜂蜜,并帮其养起30只山羊、2头生猪。“刘大哥,我的羊又卖了6000多块。”13日,李天祥又给刘在祥带来好消息。
如今,在刘在祥的示范带动下,2017年咸水村两个组贫困户已发展药材211亩、良种母猪7头、仔猪77头、土鸡1229只、蜜蜂303箱。对于脱贫致富,大家信心满满。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据介绍,2017年兴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共有1137户2048人,该县通过发展光伏产业、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让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切实挪穷窝,换穷业,看到了奔头!
本报记者 荣飞 本报通讯员 邹远景 蔡明亭
记者手记
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决不是一搬了之,当地政府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和产业支持,坚持为刘在祥挪穷窝、换穷业,实现其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这是贫困户“摘帽”的重要外在动力。
“不等不靠不要。”面对贫困,年过六旬的刘在祥不是等着别人帮助,而是千方百计谋发展。他自学技术、请教专家,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成功路子,并帮助同村村民发展产业,成为致富带头人,这是贫困户“摘帽”的关键内在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地只有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更多人从根本上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