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邓一凡、李辉
且听且看过稻虾共生、稻鳝共作、鱼鳖混养等模式,藕带鳝鱼、财鱼混养等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听说。1月23日,我们决定到西流河镇小河村陇西农场一探究竟。
农场主李超是位80后,西流河镇三角嘴村人,两年前回乡创业,发展藕鱼共养1000亩,辐射周边6个村。
“你们这个季节来,可没什么看头了!”李超担心我们取不到好的景致,脸上略显愧色。
农场就位于小河村部背后,驱车前往,只见鱼池一口挨着一口。清冷的塘内,荷叶叶柄或强撑着一片片枯叶,或蜷缩着脖颈,接受凛冽寒风的洗礼。
“你们看我家的鱼池和普通的鱼池有什么区别?”李超指着面前的一口鱼塘,卖起关子。
我们近距离瞅一瞅,发现他家的塘埂更宽些。新翻耕的塘埂上,不时有洋姜探出头来。
“清一色的2米宽、1.5米高。”李超得意地说,塘边的土壤大多比较硬,不利于藕带采挖,荒废了实在可惜。鉴于此,他在摸索中创建了一套无公害种养模式,即塘中藕鱼共养,塘埂种植作物,塘内外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哪?李超说,藕塘中有许多浮游生物、杂草等,可为鱼类提供饵料,而鱼类的粪便和残饵可为藕带提供肥料,使藕塘少施化肥,不施农药,减少药残污染。此外,鱼类活动可松动土壤,为藕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质条件。
去年,农场60多口鱼池全部采取推广藕带与财鱼、鳝鱼、甲鱼、龙虾套养模式,每亩产值过万元,比常规种植增收5000元以上。
4个月销售期,共卖出110万斤藕带,60%的藕带登上武汉市民的餐桌,平均价格7元/斤,碰到形似笔尖的一等品,批发价高达10元/斤。
仿生态模式出产的鱼,虽生产周期慢了半年,但身价不菲:甲鱼120元/斤,鳝鱼60元/斤,财鱼12元/斤,贩子直接上门收购。
塘埂上的100亩洋姜,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去年,农场与武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签订订单,用于菊粉的提取,每斤售价0.5元。
新主体、新技术、新模式,不仅让农场“钱”程似锦,还拓宽了周边农户增收渠道。百余人次村民常年在农场劳作,每户增收过万元,其中精准扶贫户11户。小河村村民李爱善告诉记者,2017年在农场采藕带不到4个月,挣了近3万块钱,比过去一年都强。
新时代、新梦想、新作为。李超自信满怀:2018年,将追加200万元投资,加大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中药材种植300亩,无公害蔬菜400亩,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曾经僻壤的乡村,正升腾着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