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精准扶贫让他住上新房又致富:“把贫困户帽子扔到水洞河”

发布时间:2018-02-26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图为:李孝国(右一)一家三口在新家里过新年

图为:李孝国的老屋已不能居住

图为:土门镇唐家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关前裕

“人生过了半辈子了,这个春节过得最舒心!”2月18日下午,饭后微醺的李孝国满面红光,和几个亲戚坐在客厅里边看电视边拉着家常。刚刚过去的一年,对李孝国来说,是一个扬眉吐气的年份——告别了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还通过发展养殖业,银行卡里多了3万多元的存款,一举摘掉了穷帽子,率先从贫困户中出列,“今后依靠国家的好政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堂堂正正做人,正正当当发家致富。”

家境不好

昔日挤住土坯房

51岁的李孝国家住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唐家坪村,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语。

“他过去家庭条件差,跟自然环境有关,也跟他的家庭和身体状况有关。”村党支部书记晏达群介绍,李孝国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留下他们兄弟仨跟爷爷相依为命。等他长大后自食其力了,才找了一个媳妇成家立业。

爷爷留下的四间土坯房平分给兄弟仨,作为老大,李孝国分到了一间半屋,在这蜗居里有了两个女儿,“那时候最怕的是来客,客人来了没地方住啊,春节亲戚来拜年,吃过一顿晌午饭就走了,我也不好意思留,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他的妻子任之平说。

守着4亩薄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李孝国十分努力地在外打工赚钱,想重新翻盖新房或者在县城里买楼房,可由于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要上学,总是存不下钱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城里买楼房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去年的一场连阴雨,又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土坯房倒塌了,一家人顿时没了栖身地,只有借住在兄弟家。

精准扶贫

免费搬进新楼房

不过,他们一家很快又看到了希望——村里正在加紧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作为精准扶贫对象,按照政策,他们一家将无偿分到100平方米的新楼房。

地处大山深处的唐家坪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一方水土难以养一方人。国家出台精准扶贫政策后,村委会一班人积极行动,立即着手谋划扶贫搬迁方案,决定在村委会附近的一片开阔地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把贫困户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上搬出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去年8月,第一批97户贫困户兴高采烈地搬进新家,李孝国一家4口人分到了10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房屋结构合理,装饰一新,家具一应俱全,拎包即可入住,不掏一分钱,就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楼房,让李孝国非常感动,“我做梦都想住楼房,现在终于圆梦了。”

“我家在301室,到我家坐坐。”正月初二,李孝国请记者到家里喝茶。大红的“福”字贴在大门上,喜庆的对联映衬着笑脸,100平方米的新房里,摆着电视、桌椅、冰箱等电器,家当虽然不多,但收拾得整整齐齐,家里布置得简洁大方而又喜庆。

白墙红棱黛瓦,20多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别墅依山就势,一栋挨着一栋,走进这个安置点,宛若进入了一个现代小集镇。

晏达群介绍,这个安置点共有157套房屋,除了个别补偿给了因建设占地的村民外,大都无偿分给贫困户居住,未搬家的都在年前领到了钥匙,今年春天都可以搬进新家。

发展产业

自豪地摘掉“穷帽”

搬进新家只是迈开了脱贫致富第一步。在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李孝国发挥当地山场大的优势,养牛、养羊、养鸡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

2017年,他们夫妻俩养了10头牛,90多只羊,一百多只鸡。村委会帮他争取到了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当年给了他5000元养牛发展资金,又免费给了他一台饲料粉碎机,扶持他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李孝国夫妻信心倍增,当年卖了两头牛、20只羊,得款3万多元,日常卖鸡卖鸡蛋赚了5000多元。同时,李孝国还抽空在村安置点工地上做零工,赚了1万多元,2017年家庭纯收入5万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在贫困户中出列,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

“过去由于身体不好,孩子读书,也没有找到好的发展项目,家里日子没过好,村里把我列为精准扶贫户,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我既十分感激,也感到难为情。今后,我要大力发展养殖业,把贫困户的帽子扔到水洞河里!”李孝国感慨地说。

展望未来

越干越有劲儿

尝到了发展养殖业的甜头,李孝国对未来信心满满,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近。

老屋已经倒塌了,他计划在老屋附近搭建几间活动板房,临时居住,然后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再养10头牛,120只羊,200只鸡,争取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他说,一年挣10万元,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不仅敢想了,还有可能实现,一想到这儿,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还计划带动周边几户贫困户一起搞养殖,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李孝国只是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晏达群介绍,在国家精准扶贫大好政策的指引下,该村因地制宜,通过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茶叶、发展养殖业,已经有数十户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记者手记】

发家致富要因地制宜

我跟李孝国过去住邻村,后来并村后成为一个村。这里山高路远、土地贫瘠、信息闭塞,一方水土难以养一方人,不少村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

由于常年在外求学和工作,我跟他并不怎么熟悉,不过,他到岳父家要从我家门前过,所以我父母对他一家人都很了解。我母亲告诉我,李孝国和妻子任之平都是勤劳之人,也很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身体不好,生活一直不是很好。

过去生活贫困,如今养殖致富,李孝国还是那个李孝国,只不过是找对了致富的门路,人勤劳能吃苦,又有国家好政策扶持,发家致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精准扶贫工作贵在精准,找准穷因,选准项目,结合本地特点,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实现脱贫致富。

上一篇:湖北划定脱贫攻坚"红线" 违反十条铁纪将被问责
下一篇:英山打响新春精准灭荒第一枪 万余亩荒山变绿助民变富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