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2018年房县将确保3万户8.5万人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发布时间:2018-03-0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房县2017年经济工作回眸暨2018年经济工作展望

风雅房县

2月24日,房县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2017年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

回眸2017

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2017年,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克难攻坚,推动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精准扶贫取得阶段性胜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城乡建设亮点纷呈、抗灾救灾有力有为、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外贸出口增长19.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分别增长8.9%、10%。

展望2018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

今年经济工作总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基本遵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突出抓好脱贫攻坚、项目招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全面从严治党六大任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打造“一城两基地三中心”,着力建设创新房县、法治房县、文明房县、幸福房县、美丽房县,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房县各项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以精准扶贫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完成31619人脱贫退出、12个重点贫困村脱贫出列任务。

抓好产业扶贫。按照每村一个主导产业、每户一个增收门路、每个市场主体带动一批贫困户的思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光伏扶贫等扶贫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带动能力、能够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扶贫产业。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确保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覆盖率达60%以上。严格兑现产业扶贫到户政策,加大“2111”“1111”产业奖补政策落实力度,确保3万户8.5万人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把进城镇进中心村进福利院作为主要安置途径,完成12224户34694人搬迁任务,实现“应搬尽搬”。统筹实施水电路信网等“十配套”,尽其所能做到“七个一”,即建成一套安全舒适的房屋、谋划一个养殖小区或产业基地、配套一份菜园、组织一次技能培训、找到一个打工门路、完善一套招投标和工程验收制度、强化一系列公共服务配套,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落实各项兜底保障。健康扶贫重点落实慢性病定补、大病集中救助、医疗控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系统县乡全覆盖。教育扶贫重点落实异地就学、非寄宿生资助政策,对特困户子女给予兜底救助,确保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社会保障抓好各项保障政策的兑现落实,重点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低保户享受扶贫政策全覆盖。

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化“十字”价值观宣传教育,树立“扶贫不扶懒”的导向,扭转“争当贫困户”的不良风气。各村积极宣讲扶贫政策,选树脱贫典型,弘扬新风正气。改进帮扶方式,不以简单发钱发物代替真帮实扶,不以大包大揽代替自主发展,通过激励奖补、以工代赈等方式,让贫困户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产业致富。发挥基层组织和驻村工作队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巩固人情风治理成果,推进移风易俗,防止回潮反弹。

注重责任落实。坚持精准施策,将有限的精力、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金用在精准帮扶上。推行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双挂点”、县直部门“双包联”制度,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在原有联系乡镇的基础上,每人再联系1个深度贫困乡镇,县委常委每人联系1个深度贫困村,每个深度贫困村安排—支由正科级干部牵头的脱贫攻坚突击队,确保帮扶力量只增不减;县直部门包联村出列后,再包联一个贫困村。各乡镇要紧盯辖区内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群体,抓住最难解决的问题,打好阵地战,逐村发力,逐个击破,确保如期脱贫、不落一人。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提升农业产业化、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荆楚农优品”创建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因地制宜打造十堰“武当药谷”核心区、食用菌产业样板区、竹房百里茶叶特优区、黄酒示范村;统筹推进林果、蔬菜、山羊、大鲵、烟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企业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培育、共建等方式,打造一批企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5亿元。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市民下乡,引导城市居民长期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土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能人回乡,鼓励在外创业能人返乡创业,力争每个村招引1至2名在外能人回乡租赁、承包贫困户土地,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推进企业兴乡,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办厂,力争每个乡镇招引1至2家龙头企业,每个村有1至2家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重点实施高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片区、通省集镇集中安置与产业扶贫示范片区、伏溪生态搬迁片区、青峰街生态宜居片区、向湾城郊游片区“五大”新农村片区建设,全面提升竹房城镇带带动功能。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精心打造土城黄酒民俗文化小镇、野人谷野人文化小镇、窑淮茶叶小镇、尹吉甫诗经文化小镇、军店古村落文化小镇、青峰啤酒小镇、姚坪滨河旅游小镇、上龛药材小镇、五台森林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北京网库、京东房县馆等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本土电商企业,配套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281个村级电商网点全覆盖。

振兴实体经济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培育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去杠杆方面,要抢抓IPO扶贫政策机遇,扶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金裕石材、星源科技、神农本草3家企业上“新三板”,森飞食品、恒通汽配、锦源工贸等10家企业上“四板”。在降成本方面,持续打好降成本攻坚战,着力降低融资、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全面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制度。在补短板方面,积极对接全省补短板“十大工程”建设和高速公路、铁路等八项攻坚行动,力争在补齐交通短板上取得新突破。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5家,力争3年内“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园区入驻满园、引进企业100家”。着力构建“三主三辅三新”现代工业体系,壮大黄酒发酵、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产业,巩固提升建筑建材、汽车配件、纺织服装制鞋产业,大力培育新型能源、电子光纤、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校企(院企)对接合作,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产品研发力度,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做大园区平台,推进北城工业园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盘活东城工业园闲置资源,实施西城工业园扩园增容,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拓展园区面积1000亩,构建“一区四园”格局。加快发展商贸经济,扎实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娃娃鱼美食之乡、鄂西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等“十大工程”,力争全年新增限上企业12家。狠抓企业管理创新,指导县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治理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水平。完善企业扶持机制,优先扶持对财政税收贡献大、带动就业贡献大、精准扶贫贡献大的企业,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加快“武房神”旅游一体化

围绕打造“全省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定位,打造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神奇风光、神秘驿站”,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

科学谋划全域旅游布局。高标准编制《房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推动旅游规划与城乡、土地、交通、环境等规划“多规合一”,加快构建“一城三片区两带”全域旅游体系,“一城”即以西关印象为主的山水古城;“三片区”即土城酒民俗文化片区、军店传统古村落片区、野人谷生态休闲片区;“两带”即大木姚坪城郊休憩带和环大九湖民俗风光带。

完善全域旅游要素。推进神农峡·岩屋沟、诗经源森林公园提档升级,加快樱桃谷温泉、樱花岛、挂榜岩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大半岛湾、滨湖国际、盛世太子3家酒店招商力度,配套旅游综合体、咨询中心、标识系统、智慧平台、景区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滑雪、喝黄酒、泡温泉”“逛老街、游美丽乡村”“游西关印象、赏房县夜景”等旅游精品线路。探索全域旅游整体营销,积极筹办宝堂寺落成大典、罗国士书画院开馆、博物馆落成、土城黄酒馆开馆活动,办好土城黄酒节、乡村年货节、娃娃鱼美食节等特色节会,策划诗经朗诵、自驾游、汽车露营等系列活动,编好一本书、一首歌、一句词、一部剧,以节会活动提升人气,以整体营销提高房县知名度和美誉度。

实施“+旅游”战略。推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因地制宜发展鲜果采摘、香菇采摘、茶叶品鉴、花卉观赏等特色基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融合,坚持“把农村当作景区来建设,把农舍当作民宿来改造,把农田山水当作旅游基地来经营”,扶持乡村旅游民宿、生态休闲观光、民俗文化体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等项目,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示范镇、示范村;推动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支持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积极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让贫困户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努力扩大有效投资。

全力以赴争取项目。深入研究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性调整政策,加强与重大规划、重大专项投资、专项建设基金的对接,谋划储备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抢抓国家、省、市单位定点帮扶机遇,加强沟通汇报,争取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力争2018年争取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全面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强化研究,主动出击,力争全年到位资金50亿元。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手发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招引一批科研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一批股权投资、创业孵化园、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坚持全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三全并举”,突出生物医药、黄酒发酵、全域旅游,引进一批领军企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突出健康养老、商业连锁、城市资源,引进一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项目。坚持亲情招商、重资产招商、以商招商、专班招商“四军参战”,依托在外商会组织、成功人士,吸引能人回归、企业回迁、资金回流。

重手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首席服务官”和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建设单位“三同责”制度,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以项目建设实物量支撑有效投资形成量。全面推行全程代办、容缺审批、承诺审批,推广“互联网+企业”服务方式,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比拼拉练活动,坚持月督办、季拉练、年底结硬账,对项目推进落实不力的,严格追责问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成果。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的思路,全面实施“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以“绿满房县”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精准灭荒,完成植树造林24万亩;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3.7万亩。实施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建1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确保全县农村环卫设施基本满足需求,集镇主次道路清扫率达到100%。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水十条”,全面推行河长、河警长制,切实保护水资源环境。建立环保督察长效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建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以创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国家级试点县为契机,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积极引导本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城乡交通路网,重点推进房神高速路、十房一级路、环城南路等骨干道路建设,打通万峪至盐池河、中坝至官渡、深河至巨峪、九道至义渡坪、杜川至阳日等10条出口路,建成鄂西北物流集疏配送中心、房县高客站、乡镇物流客运站,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加快城区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修编,推进“多规合一”;加快乡镇总规及控规修编,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制定出台规划区建房管理办法,规范建房秩序。实施城区“畅安工程”,完成神农路、温泉大道、马栏河以堤代路改造项目,修通西安路延长线、晓阳路至唐城东路、唐城西路、新水厂路,提升10条微循环路,配套6个街头公园,建设3个城区停车场。稳步推进西关印象、老城片区、房陵大道和花宝社区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天然气城网、供水管网、排污管网“三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平安房县”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城乡网格化建设成果,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重拳打击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强揽工程、欺行霸市、操纵经营黄赌毒、非法高利放贷、煽动村民上访闹事、插手民间纠纷、恶意煽动制造网络舆情等黑恶势力。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县乡村三级联排联调化解机制,加强情报信息研判,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及时化解合理诉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生产、交通、食品、校园、旅游消防、生态等领域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兜牢兜实民生网底。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保共享计划,稳步提高保障质量和水平。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医保、医疗、医改“三医”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上一篇:武汉“三乡工程”入选中国三农创新榜
下一篇:湖北秭归县大力实施资金统筹整合推动脱贫攻坚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