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全国两会代表谈脱贫攻坚 看看他们怎么说

发布时间:2018-03-0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全国人大代表邓秀新——用科学挖掘资源 撬动产业脱贫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本报特派记者刘倩雯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特派记者 刘倩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在实际调研过程中,能亲身体会到脱贫后农民的喜悦,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说,同时,也看到和听到了一些问题。

资源变“废”为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邓秀新认为,贫困地区不能单纯靠易地搬迁的方式来脱贫,更应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科学谋划产业扶贫项目。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环山多林”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标配”,邓秀新认为,在一些贫困地区当地人看来不值钱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产业亮点。比如,湖北省建始县的大洪寨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当地有一孔天然泉眼,曾经有人想用山泉水做矿泉水资源开发,但因为没有竞争优势而被搁置了。”邓秀新笑言,因为泉水常年温度在11.2摄氏度左右,在当地人看来,这水用来灌溉水田都嫌凉了。

然而,大山里搁置的泉水被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们当成了宝。“我们学校科研小组到了当地发现,泉水水温不高于18摄氏度,水质又非常洁净,特别适合三文鱼这样的冷水鱼养殖。”邓秀新介绍,科研小组经过各项数据分析后,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将山泉水引出到各个生态水库,实现冷水鱼养殖。

就这样,这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村里人在华中农业大学项目小组的帮助下搭建起了冷水鱼养殖基地。

用科技手段突破瓶颈

“很多贫困地区科技水平落后,限制了发展。”邓秀新说,“景阳鸡”长期以来繁殖率低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景阳鸡”产自建始县景阳镇,因为该品种一年能长到九斤重,又被称“九斤鸡”。是十九世纪末外籍人士带入景阳镇的“洋鸡”与本地太和乌骨鸡杂交而成,是目前国内稀有的肉用型地方优良鸡种资源。它具有“红冠、绿耳、乌皮、黑脚、个大”的特征,耐粗饲、产肉多、肉质好、味道鲜,是极具滋补保健功能的地方优良鸡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是无公害食品。

“该品种繁殖率一直以来都非常低,当地人都以为是‘杂交’导致的,并没有特别上心。”邓秀新介绍,直到养殖领域的相关专家到当地了,才发现九斤鸡普遍感染了沙门氏杆菌。该镇在农业专家指导下重新修建了新的种鸡养殖场,并将旧的养殖场全面消毒。现如今,九斤鸡的繁殖量大大提升。

邓秀新说,产业扶贫,要用科技新眼光,重新定义资源,获取经济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江利平——建立完善大数据平台 助推精准扶贫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特派记者 但慧芳)“大数据网络平台是一个基础性的系统,也是一个时时刻刻发挥作用的系统。”全国政协委员江利平说,“目前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互联互通、数据深度分析、精准扶贫脱贫识别和施策、绩效考核等方面真正实现数据一体化运用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它。”

江利平说,现已建成的信息平台系统,主要是以贫困户手册信息填报和数据统计为主,在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功能完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等方面缺乏整体考虑,信息数据的共享性、成效性、时效性均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存在识别标准模糊、信息利用率低、可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他建议,加快构建省、市层面的大数据处理和云管理中心,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基层实际结合,建立平台架构标准。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工作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加快提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数据质量,加快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绩效考评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大数据应用人才队伍建设,让精准扶贫的数据体系真正做到精度更高、效率更高。

全国人大代表王能干——有的放矢才能精准扶贫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支部书记王能干。本报特派记者刘倩雯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特派记者江楚雅)“政府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组织上联下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支部书记王能干认为,只有三维联动,有的放矢,立足每个村的自然禀赋,激活生态要素,才能精准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能干当了2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他介绍,大冶市保安镇有三个贫困村,近千户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其中,他所在的农科村地处保安湖畔。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这个村子是农业技术示范村,从种子改良到改革耕作模式,从推广农具改革到兴修水利,从成立机务队到设立农技站,再到喜送爱国粮,风光无限。然而,由于用于各种投资的资金较多,导致村里欠下1800万元的巨额债务。

20多年来,王能干带着村民依湖兴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如今已发展荷田3000多亩。推广农业采摘游,已举办了两届“荷花节”。

“每家每户哪块地种什么我都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实施项目。”回忆脱贫致富之路,王能干说,农科村一共有3000亩地,原来种水稻、粮食,市场饱和价格起不来,每亩地的收益一般只有二三千元。1996年,经过实地调研,勘测试验,在土肥水丰的土地上改种莲子。

“开始几年收益并不高,到了2000年,市场需求旺盛,莲子价格上涨,现在莲子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种品种,成为农科村的品牌。”王能干介绍,现在仅靠种植莲子每亩地一年的收益就有4000多元,同时,衍生而来的藕夹、莲蓬、小龙虾也能获得每亩2000多元的收入。

王能干介绍,2015年,农科村以3000亩荷田为基础,投入400多万元新修、硬化7公里多的道路,兴建了荷田公园。黄石和大冶市首届荷花节在村里隆重举行,半个月里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闫大鹏——配套产业向农村转移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特派记者 江楚雅)“企业的配套产业可以放到贫困地区,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降低贫困发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提供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

他建议,鼓励农民工抓住机遇创业兴业,把小门面、小作坊升级为特色店、连锁店、品牌店,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发展。同时,对本配套链建设所需的用地、购房等给予优惠。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周边开辟配套链产业园区,建成一些配套的“小作坊”,对入园企业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此外,加大对农村灵活就业的扶持,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实现产业融合。

上一篇:我国再减贫1000万 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下一篇: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