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春到曲尺河。(视界网 喻家平 摄)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磊 通讯员 廖义华 肖永军
3月7日傍晚,群山环绕的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曲尺河,透着山村少有的热闹气息。
48岁的村民刘红权安排完旅客入住后,盘点一天的收入,4间房共480元。看着支付宝里的进账,刘红权一脸笑容。一年多前,他还在东莞一家具厂做油漆工。当上客栈老板,仅3个多月。
在曲尺河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正经历着类似刘红权这样的人生转变。
行船不走漩水涡,讨米不到曲尺河
曾经,曲尺河是村民想要逃离的地方。
曲尺河所在的卸甲坪土家族乡,地处松滋西南边陲,属武陵山余脉,是湘鄂两省四县市接合部,素有“荆州屋脊”“松滋西藏”之称。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典型的穷乡僻壤。“行船不走漩水涡,讨米不到曲尺河;山背子过身不打杵,货郎子过身不摇鼓。”村支书吴大明说,过去的曲尺河,因为穷,姑娘纷纷外嫁到洈河对岸的湖南石门县。
卸甲坪土家族乡乡长赵阳彪介绍,10年前,只有一万多人的卸甲坪,有6000多人在外务工,“能走的都走了,剩下是实在走不了的。”
村民刘德娥家的两层小楼是2007年落成的,说起盖房的艰辛,她记忆深刻,村里没一条像样的路,建筑材料都是用板车一点点转运进来。那时候,老乡们做梦都想不到曲尺河能富起来。
把家园变成花园,把风俗变成风景
曲尺河虽穷,资源却得天独厚,尤其是地热资源,号称“挖个坑就可以泡温泉”。
村里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土家民风民俗,山民们沿山脚、溪河聚居,形成了独具土家特色的自然村落。
璞玉需要雕琢,美景还得装扮。认清自身实际,对“美”的追求,成为卸甲坪土家族乡干部群众的一致目标。“先通道路,再通财路。”赵阳彪说,赶上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卸甲坪完成了包括道路在内的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大家发扬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山乡精神,仅用100天就在悬崖上打通了8米宽、8公里长的黄杨公路。”
把家园变成花园,把风俗变成风景。曲尺河“梳妆打扮”,整治河道,修拦水坝,建污水处理厂,平整停车场,关停污染源,封山育林,绿化亮化。村里改造民居180栋,新建58栋,做到建新如旧、整旧如旧,形成错落有致、高低分层的土家特色民居群落。
入夜,曲尺河村道两旁的红灯笼齐齐亮起,柔光洒在青砖白墙、飞檐翘角的土家小楼上,美景醉人。
靠自力又借外力,拼颜值又重实质
然而,揭开神秘面纱的曲尺河,并未达到预期的火爆。看看土家风情,品尝当地佳肴,无法给人一个不得不来的理由。
2013年底,卸甲坪引进宜昌民生地产共同开发温泉资源。2016年12月,曲尺河温泉度假村正式开业。“最多的一天,从湖南、武汉、宜昌等地涌入5000多名游客,温泉内外一片热闹,超出了整个卸甲坪乡的接待能力。”赵阳彪介绍,温泉开业真正引爆了曲尺河乡村旅游。
赵阳彪说,这给人们两点启示,一是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准确把握自身的核心资源,最大限度放大这个核心优势,既要依靠自身力量,又要巧借外部力量,合作共赢。二是既要拼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的颜值,又要注重旅游产品给人带来的可感可触的实质享受,把游客留下来。
泡天然温泉,赏自然风光,看土家风俗,尝山野佳肴……形成一个游玩“环路”。村支书吴大明介绍,现在大家来曲尺河玩,一住就是几天,不像以前打个晃就走了。
春节期间,曲尺河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日均接待3800多人次。去年,曲尺河共计接待游客25万多人次。
一业兴来百业旺,纷纷回乡创业忙
3月8日,从曲尺河温泉度假村下班的刘涛,来不及脱下保安服,就钻进厨房掌起勺。随着游客增多,刘涛父亲刘建平开的好食寨农庄生意火热。
2016年底,刘涛和妻子何春萍告别打工生涯,回到家乡曲尺河。何春萍接管农庄生意,刘涛在温泉度假村当保安。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来30多桌客,毛收入万把块。”何春萍说,“比在外面打工不知强了多少!”
在外打工20多年的刘红权,听闻家乡成了热门旅游景点,赶紧从东莞回来,把自家小楼改造成民宿,取名得鑫客栈,“去年11月25日开业那天,7间房全住满,收入1000多块。”
一业兴来百业旺。一年多来,曲尺河回乡创业就业的村民有200多户,村里新开47家农家乐和客栈。
曲尺河的各种农产品,正在变成生态礼品。土家坛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春花,用本地辣椒、豌豆、小麦、生姜制作的传统坛酱备受游客青睐。去年,仅土家坛酱就卖了200多万元。乡原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有机蔬菜,以及生态年猪、山羊、腊肉熏制品、土鸡蛋、葛根制品等,都成热销品。
最近,曲尺河又有了新鲜事,村里几户人家的姑娘,把洈河对岸石门县的俊小伙吸引了过来。“以前嫁姑娘,如今招女婿。”大山深处的曲尺河,在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来了一场“美丽”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