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红安精准脱贫不胜不休 高分通过省级“摘帽”验收

发布时间:2018-03-1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兵通讯员王洪涛毛红平

3月6日,手拿一份五大项23小项的工作清单,红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郭金城再次下到镇村检查。10天前,省扶贫网上红安退出贫困县公示到期后第三天,县里就下发了这份清单,要求3月16日前完成,“确保脱贫质量全面提升”。

郭金城说,尽管今年元月以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又顺利完成公示,但作为全省第一个迎接脱贫摘帽“国考”的国家级贫困县,红安“必须万无一失。”

两年多来,“将军县”红安以“贫困不除愧对先烈,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历史使命感,举全县之力,用非常之法,在精准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勇争胜。截至2017年底,红安已脱贫39321户110159人,存量未脱贫103户323人,各项指标均超过脱贫摘帽标准。

“这些人不脱贫,我们愧对14万先烈!”

——提高政治站位,是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根本

2015年7月,省委确定红安为2017年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重点贫困县。领到任务,县委常委会上,每个人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2年多时间,实现11万多人脱贫,且不说财力、物力投入,光是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就是一项极耗人力的工程,繁难程度远超以往。

县委常委们结合实际展开分析:红安近年来GDP增长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发生率仍有近30%,“这些人不脱贫,我们愧对红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14万先烈!”县委书记余学武动情地说。

共识迅速凝成: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政治站位提高,行动就有了坚实保障——

1.7万余名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2084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

推出“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度,干部晚上睡在村里,帮助贫困户真脱贫;

实现贫困户学生坐校车、上高中、非寄宿生活费、上大学路费“四项费用”全免;

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搬迁任务,3523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完成危房改造6627户,基本实现农村无居住危房;

……

“拿出5000万元,换来贫困户的身心健康,值!”

——增加用情深度,是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基点

七里坪镇马岗村贫困户万建民患腰椎间盘突出20余年,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红安县推出健康扶贫政策后,万建民到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做手术,住院花费近7万元,自己只掏了5000元。“4321”健康扶贫模式是红安的重大创新。其核心内容有二:一是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二是年度住院医疗费用个人部分实行5000元封顶,不足部分由政府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方式兜底。

这个模式出台,源自红安县2015年的一次调查。调查显示,在贫困户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占比高达61%,而因病致贫的直接因素,是农村病患者报销比例太低。

方案提出之初,根据测算,县财政每年可能多支出近5000万元。有人提出:值得吗?能否负担得起?会不会导致过度医疗?

面对争议,在一次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会议上,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红安作为革命老区,还有那么多家庭得不到健康保障,拿出5000万元,换来贫困户的身心健康,值!”

健康扶贫政策实施后,贫困对象实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2.5%,较政策实施前增加了37.3个百分点。从实际情况看,贫困户过度医疗现象并未出现,2016年和2017年两年,县财政为健康扶贫增加支出在3000万元左右,运行平稳。

确保每户贫困户有2个以上收入来源

——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关键

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为贫困户兜住了支出的底线,但要增收,还得靠产业。

大多数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较弱,对此,红安一方面争取和用足国家政策,为贫困户创造被动收入,同时通过奖补等方式,鼓励贫困户主动增收。

华河镇陈河村二组贫困户胡荣鹏今年60岁,身体不好,是家里唯一劳动力。如今,通过建光伏发电站,每年固定收入4000元,整合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每年又可分红4000元,流转5亩土地,每年收流转费1500元,三项被动收入加起来就有9500元;六组贫困户胡家国身有残疾,家里也有光伏发电的被动收入4000元,但他年轻一些,主动发展养殖业,养4头牛每头可获政府补贴2000元,50只羊每只可获补贴300元。

统计显示,红安产业扶贫人数占贫困人口94.5%,集中建村级光伏发电站267个,覆盖96个贫困村17648户。兑现奖补资金1.4亿元,支持1.8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

结合地方特点,红安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政府对市场主体参与扶贫给予重奖:带动30户脱贫奖50万元,带动50户脱贫奖100万元。既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也推动了红安苕、老君眉茶、红宝萝卜、蜂蜜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三赢。

三尺小道连民心,盏盏明灯亮乡村

——推动社会建设,是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保证

精准脱贫不是为了简单地完成指标,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红安调查发现,不少贫困村、贫困户收入达标了,但生活环境依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晚上出门黑灯瞎火”。他们决定推行“2+N”模式(便民小道、路灯+其他),改善农村环境和文化生活,把精准脱贫工作真正做到百姓心里。

便民小道标准宽度1.2米,从每家每户连到村主干道,确保农户出门脚不沾泥。小道修建因地制宜,可水泥硬化,也可铺砖、铺砂石等。路灯多为太阳能,覆盖所有村,N则包括了文化广场、舞台、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几项相加,每个村投入资金不少于20万元。

目前,全县建成便民小道180万米,安装村组路灯2.9万盏,村村响广播全覆盖,90%的村有文艺队伍。环境改善,文艺演出下乡,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提了起来。

上一篇:宜昌:抓落实一抓到底 坚决打赢攻坚战
下一篇:青春绽放在乡村:三位80后90后新型农民的故事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