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保康县2017年引进的龙源风电项目。
湖北日报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孙滨 通讯员 都正阳 杨邹
“家乡旧貌换新颜,有没有信心回来投资?”
“那要看政府招商有没有诚心。”
“诚心满满,决心十足。就等你回来。”
3月8日,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到四川出差,晚宴上对川恒集团董事长打出乡情牌、使出激将法。围绕乡村振兴,相谈甚欢。次日清晨,张世伟接到电话:“连夜开了董事会,决定在保康投资建设美丽乡村。”
两天敲定一个项目的背后,折射了这个山区贫困县不甘人后的追赶劲头。近3年,该县招商引资实际投资额从85.28亿元增加到116.52亿元,年均增长10.4%。
招商引资 破解山城困局
“一水穿城过,两山相对出。”绿水青山是保康的先天优势,但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又制约着保康的发展,贫困县的“帽子”一戴便是多年。
发展需要空间,保康却一地难求。保康县招商局长邹峰至今记得3年前的一件事,陪一位前来投资商业项目的客商找地,开着车从城南找到城北,从山下找到山上,7平方公里县城竟找不到一块30亩的完整用地。他苦笑着说:“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这就是保康,有着先天生态优势,也限制了工业发展。”
张世伟说,金山银山坐等不来,山城要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做为“一号工程”决不松劲。县委、县政府明确思路,走出“工业立县”窄路,做足山水文章,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整个县域经济统揽全局的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总导向;将保康全域作为景区来规划;用旅游规划统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新规划指引下,全县上下雷厉风行。2017年,全县31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中,旅游综合体项目4个,乡村旅游项目4个,旅游地产项目7个,生态旅游业接近一半。
如今,“楚人故里、楚楚动人”的尧治河、九路寨、五道峡等核心景区已率先实现全线营业,投资总量超过百亿元的天子湖、荆山玉、白裕沟旅游综合体项目也逐步掀开盖头。
邹峰说,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成了看不尽的秀美山川。保康县城被外地游客评价为“小而精,秀而特,美而雅”,县城有了“腊梅王国”“牡丹故乡”“楚国发源地”的名片。
“挑肥拣瘦”保护青山绿水
近两年,随着谷竹、麻竹、保宜高速建成通车,郑万高铁、保神高速全面开工,一大批客商蜂拥而至。面对“送到嘴边的肉”,明明“求商若渴”的保康却选择了“挑肥拣瘦”:踩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不“招”;招来的项目,要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该县出台规定,环保不达标一律不得落户;坚决停止化工企业落地;对排放“三废”的企业下“逐客令”。2016年,计划前来投资办厂的云南一家磷化工企业被县委、县政府婉拒。去年,几名在深圳发展的企业家想回乡创业,投资5000万元建工业项目。招商局工作人员陪着在山上转了3天,勘查选取地址。可消息刚报到县里,就被喊停:建工厂,要砍树、平山,生态环保“踩了线”。
2017年初,县里一家企业推介香港华路集团前往龙坪镇洽谈旅游项目。龙坪山峦迭嶂,被誉为“天然氧吧”,华路集团希望建设滑草、滑雪等综合体项目。3月,政府与企业在深圳签定意向协议,4月正式开始项目落地谈判。
保康县提出,由政府出资成立林投公司,与企业、村民共同签订一份股权合作协议。华路集团起初没有同意,认为此类模式在襄阳没有先例。
旅游项目建设周期长,不把土地、山林等资源划入股权,村民的利益就得不到最大的保障。眼看着这个十多个亿的大项目有可能飞走,保康始终没有松口。经过长达近半年艰难谈判的拉锯战,这份保康旅游业史无前例的股权合作协议最终在9月份尘埃落定。
保康县委、县政府表示,县域发展离不开招商,政府招商就要招这样为群众谋福祉的项目。
跳出大山 发展“飞地经济”
县内磷化工企业外迁,腾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是保康“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
工业如何发展?招来的工业项目如何落地?“飞地经济”应运而生。
保康是全国八大磷矿基地之一,但受区位、土地等因素制约,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位于余家湖的襄城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却面临资源不足等问题的困扰。于是,保康借余家湖“飞地”发展磷工业项目,“短板”迅速演绎为“跳板”。
在襄城调整思路不再上磷化工项目后,保康又将新上的磷化工项目转移到另一块“飞地”——位于南漳武安镇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宜昌兴发集团来了,四川龙蟒集团来了,豪掷数百亿,“飞入地”产业园的磷化产业迅速升级。在余家湖工业园,则引进了一批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型工业。来自保康县招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新投产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16.5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达61.63亿元,占比52.9%。
根据规划,两大“飞地经济”园区,余家湖要建成宜居宜业现代产业新城,武安镇则将打造千亿级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