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们在安置小区广场跳广场舞。
湖北日报讯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宜贵 吴擒虎 通讯员 杜强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这是曾经的长阳深度贫困村都镇湾镇峰岩村。
该村又称“红色峰岩”——红六军第五十师曾扎营于此,100多名峰岩儿女追随贺龙闹革命。
2016年,峰岩村在宜昌重点贫困村中首批脱贫出列。抚今追昔,村民们感叹:“多亏有个好支部。”
一个好支部:班子人均出勤300天以上
3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峰岩村村委会,正碰上村民周施勋向村支书张济平反映硬化公路到户的问题。张书记已61岁,头发花白。
端上一杯热水,张济平向周施勋耐心解释。
张济平在村里声望很高。10年前,山里缺水,每遇大旱,全村人整夜排队,“攒天河水”“舀沟沟水”。为了找水,村“两委”班子翻遍了15平方公里的大山,寻访了80多位老人,终于听说,槐树泉的一个天坑里,能听见流水声。
找到水了,却没人敢下去。“我先下!”张济平买好保险,写下遗书,第一个坐进绳子吊着的箩筐,摇摇晃晃下到天坑。四下漆黑一片,张济平紧抓箩筐边缘,不时与岩石磕碰。绳子越放越长,头顶的光明越来越远,依然看不到泉水,张济平咬牙坚持:“一旦死在里面,那也是我的命!”
就这样,在天坑里下降5分多钟,绳子放了80多米,张济平终于探到底,眼前是一泓清泉。奋战一周后,他们终于将水从天坑里抽出来。捧起甘甜的“救命水”,村民们流下热泪。
如今,村“两委”班子5个人,都在忙里忙外,精气神十足。
正常情况下,一年有250个工作日。记者查询峰岩村村委会值班记录,发现去年村“两委”班子人均出勤300天以上,最高的350天。
这样推算,大多数周末、法定节假日,村“两委”班子都在加班。这是为何?
张济平说,村干部年初向村民承诺了10件实事,人人立军令状,以项目形式分工到人;无论周末还是法定节假日,村委会都要安排人值班。
怎么激励大家?村里根据值班考勤、工作完成情况,给村干部核算工分,兑现绩效。
去年,选择易地扶贫安置点时,张济平决定将安置点建在村委会旁。有外村干部提醒:“贫困户扯皮拉筋的多,你把安置点搞到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嘛?”张济平不以为然:建在这里方便乡亲办事,也是对村干部的督促。
一群好党员:包片带动村民脱贫
村“两委”班子人数少、力量小,如何凝聚起脱贫的强大合力?
来到五组,满山茶园绿意怡人。张济平说,5年前,这里种的全是苞谷,老百姓在地里辛苦一年,抠不到几千元钱。
不能这样穷下去!2012年,村委会组织20名党员,到五峰、长阳等地考察茶产业。考察结束,党员王朝元现场表态:“再过5年,峰岩的茶叶就看我老王的!”
王朝元将自家的3亩地全改种茶叶,还带动10个贫困户种茶。自己学技术,再指导贫困户。农忙时,哪家缺劳动力,他发动妻子肖学菊一起,主动上门帮忙。
2016年起,峰岩村茶叶大丰收,老百姓收入成倍增加,纷纷找王朝元学习技术,扩种茶叶。“用剪子这么一旋,就是钱往口袋里一吹!”村民胡方兵兴奋地说,他今年70多岁,种茶一年毛收入近万元。
千难万难,党员带头就不难。峰岩村党支部将全村划为26个片区,每个片区推选1名有能力的党员任“片长”,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实施党员积分制,比如义务修路、调解纠纷各计100分,受到县、镇奖励计200分,管辖片区被评为文明屋场计200分……月统计、季考核,全村张榜公示。王朝元说:“工作干得好,脸上也有光!”
在党员带动下,生态跑跑猪、羊肚菌、土鸡养殖、有机茶、光伏发电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在峰岩,有事找党员、有难题找干部,已成了乡亲们的习惯!”村民罗仁芹说。
群众跟着干:仅仅一周完成公路扩宽
暖阳洒进茶园,村民凌玉正忙着松土。“种了4亩茶园,套种点洋芋,屋里还养了生猪、土鸡,日子越过越带劲!”
在峰岩村,600多户村民和凌玉一样,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短短数年,穷山乡换了新貌。
张济平说:“脱贫攻坚,如果党员干部干,老百姓看,是搞不拢的。”
要想搞得拢,首先要全村上下坐“一条板凳”。村“两委”班子采取召开党员会、片区会、屋场会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解读政策、商讨村务。
村民代表陈家鹏说:“前年开了26次会,村里的事,乡亲们自己当家做主。”村民们从最初的“请不动”,到后来五六百人“坐不下”。
为扩宽村级公路,村党支部上午召集26个片区党员代表开会,下午党员代表召开片区群众会。当天晚上,集资修路款就全部收齐了。仅仅一周,5个片区的5条公路,在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维修扩宽。
55岁的村民刘维宣主动请缨,带领所在片区乡亲们修路。施工时,他左手不慎受伤,小指断了一截,去医院包好伤口,一回来又扛起铁锨继续干。
峰岩村还组建红白理事会、集中安置区管委会等自治组织,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精神面貌从“里子”到“面子”悄然变化。
村民陈家鹏热心公益,开私车接送乡亲们参加群众会,还自掏腰包,给安置点买了全套音响和放映设备。村民谢维生无偿捐出自家的0.5亩田地,用于建蓄水池。
刘家老屋场是有名的“扯皮窝子”,12户人家“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如今共吃一池水,一家有事众人帮,去年获评“文明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