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龙村民宿掩映在桃花绿树丛中。
湖北日报讯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周玉娟 殷进
“刚送走一桌客人,得赶紧收拾收拾。”3月12日,丹江口浪河镇黄龙村一家农家乐,老板娘王元菊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行让在屋外,手脚麻利地清扫餐厅:酒瓶整齐码放在屋后,便于送到废品回收点;剩菜剩饭沤肥或喂猪;一次性碗筷水杯倒进垃圾池,由村里统一清运。
她家在山坡高处。往下看,修葺一新的12户民宿参差错落,黄墙黛瓦;石板路旁,桃花开得正艳;往远看,植被茂密,苍翠欲滴,其间点缀着一簇簇粉红,那是野生樱桃花;一道山泉从屋旁流过,水声淙淙。
村子里,随处可见花和树,看不到一点垃圾。“这两年村里发展旅游,谁不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都不好意思出门!”王元菊说,眉眼间充满自豪。
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在浪河,黄龙村最偏远,有“鸡鸣响三县(房县、谷城、均县),一脚踏三乡(浪河、五山、白杨坪)”之称。山大沟深,道路不通,全村341户人家,有232户贫困户。“有点手艺、门路的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人越来越少。地都抛荒了,蒿草有半人高。”村支部书记杨恒芳说。
村庄破败,沟沟坎坎都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塑料袋、包装纸、破衣烂鞋填满坑塘,粪土乱堆,污水横流。“农村就是农村,能干净到哪儿去?”垃圾围村,村民习以为常。有年春天,村里组织垃圾清运,量太大,杨恒芳干得中了暑,村民们只是冷眼旁观。
“感觉没奔头,人心都是散的。”一名村干部说,村里修桥补路,要挨家挨户去请,有时还要开工资。有个贫困户,50岁出头,两个姑娘嫁到山外后就没了追求,村里动员他到油茶基地打工,硬是不去,每天10点多钟起床,中午喝点小酒,一晃就是一天。
黄龙村并不缺资源。山下是武当峡谷漂流,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庄园建筑——饶氏庄园,周边大山中还藏着百步云梯、万钧飞石、飞燕观棋等自然景观。“来漂流的游客饿了,找不到地方吃饭,想歇一晚,没有客房。游客黯然下山,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杨恒芳说。
乡村游打开一扇窗
“这座庄园的精华是这些木雕,有镂雕、透雕、浮雕、圆雕、线雕,内涵丰富,十分精美。”3月12日,饶氏庄园,39岁的周桂忠给4名丹江口游客讲解。他是双龙紫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
这是十堰第一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3月,村民以现金、房屋、土地、劳务、山林入股,目前共吸纳101户村民入社,其中贫困户78户,筹集股金125万元、房屋3011平方米。当年8月,合作社接待中心开门迎客,共有客房10间,包间9间,最多能同时容纳300人就餐。“生意好时,草坪上都摆满餐桌。下午三四点钟,才能把客人全部送走,我们再吃饭。”周桂忠说,夏天的游客以漂流居多,其他季节看庄园的多。只读过初中的他兼职导游,口才也练出来了。
2017年2月,合作社分红。4个多月,营业额23万元,分红5万多元,每股200元。当年下半年,合作社完成12户民宿的改造。“第一步吸引游客,下一步是留住游客。”杨恒芳是合作社发起人,也是理事长,正考虑民宿的推广营销。
游客激活了沉寂的山村。村民们发现,原来处处都是赚钱的门路:徐长群从后山摘来野生猕猴桃,一年卖了5000多元;王元菊家的农家乐高峰期每天有10多桌客人,一家四口忙不过来,把两个侄女叫来帮忙;杨永灿养了7只羊、3头猪、30多只鸡,通过合作社出售,纯利1.2万元。“打牌的、闹口角的没了,大家都在琢磨发展产业。”丹江口市文体新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隋军说,村里今年计划组织一个种植合作社、一个养殖合作社,致富路越走越宽。
好环境伴随好民风
旅游产业的发展,鼓了村民的荷包。“以前有人不洗脸就出门,现在村里游客多,可不能这么不讲究了。”村民王保才说,把自己拾掇干净是第一步,接着把自家庭院、房前屋后、村里的道路和田野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烟头随地丢。可有一次,看到一个村民,捏着烟头转了几圈,找到垃圾桶才扔。”杨恒芳说,黄龙村家家户户都知道垃圾要分类,随手捡废纸、烟头成了很多村民的习惯。“地上干净,心里才舒坦。”村子一天天漂亮起来,日子一天天红火,人心也慢慢凝聚,美德渐渐复苏。
去年冬天,大雪封山。不等村干部召集,30多名村民自发出门,两天铲雪10多公里。“雪铲干净了,不仅方便村民出行,更方便游客进山。”主动参加铲雪的肖荣伟认为,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贫困户朱桂东年前出车祸受伤,村干部在微信群发消息,大家自发捐款。“一共捐了11800元,很多贫困户都捐了,你30我50的,钱不多,但令人感动。”杨恒芳说。60多岁的黄朝荣,儿子在外地安了家,想把老人接出去,他总不肯:“村里环境这么好,左邻右舍相互帮衬,急事难事干部挂念,我哪儿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