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巴东小伙回到大山实现华丽转身 制作小麦酱年入百万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图为:“麦酱哥”谭清波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俊

恩施巴东清太坪镇小伙谭清波,十多年前外出打工做工程,辉煌时手下曾有一支施工队,后来市场变化生意失败,回乡时身上仅2400元钱。他家乡所处的郑家园村,绝壁千仞之间,有一条上世纪60年代人工开凿的深山引水渠。3年前被媒体发现后,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绝壁天河,被誉为鄂西“红旗渠”,如今已是知名的红色旅游资源,每年游人如织。   

2年前,谭清波回到绝壁天河下,通过当地政府扶贫政策帮助,利用家传的传统土家手艺制作小麦酱。各地游客参观绝壁天河后,都会来他家尝尝小麦酱,赞不绝口。如今他的土家麦酱已是网上畅销的大山特产,他也实现华丽转身,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绝壁天河下“飘”出酱香

3月20日傍晚,楚天都市报记者慕名踏进鄂西深山的巴东县清太坪镇,沿着蜿蜒曲折小路,来到一片寂静的峡谷。山峦起伏连绵,岩壁上一道道清晰可见的留痕,仿佛都在诉说当年凿壁开渠的艰辛。全长28公里的“绝壁天河”清澈流淌,如同悬挂在大山里的一条缎带。   

清太坪镇党委书记裴成龙介绍,上世纪60年代,原巴东县清太坪区常年缺水,当地老百姓响应政府号召决定人工建造引水灌溉渠,全名为巴东县水流坪灌区工程,起于巴东县水布垭镇水坡村水流坪水库,止于宜昌市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全长28公里。在悬崖绝壁上“奋斗”了11年,先后14位工人献出生命,用工百万人次,才换来现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绝壁天河。现在,这里秀丽险峻的自然风光和前辈们不畏牺牲征服自然的精神,成为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每年有数万名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徒步体验。   

山脚下的郑家园村8组,一株数人合抱的古老银杏默默仰视着远处的群山,阳光透过枝丫的罅隙,落地形成点点光斑,这棵树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古银杏。谭清波的家就在离古银杏不足 10米的地方,一幢略显低矮灰白相间的瓦屋,看起来并不气派,与房子对面宽敞的麦酱车间形成鲜明对比。这个39岁的土家汉子一脸憨厚笑容,正从一大堆坛坛罐罐里走出来,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酱香味。“天气暖和了马上进入旅游旺季,我这每天接到好多网上订单,忙不过来。”谭清波笑着说,他的小麦酱都是高山小麦酿制,用的是自家祖传的土家工艺,纯手工不加任何添加剂,这一年多来销量直线上升,大部分是外地游客来购买。

“麦酱哥”有独家的绝密配方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谭清波感慨万分。12年前,他走出大山去干工程。一开始在工地上做事,就是打隧道,一做就是11年。靠着自己吃苦踏实的作风,几年后他就成了项目总管,手下有一支队伍。可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2015年6月家庭出现裂痕,心情不好加上一次意外,他右眼受伤,住了4个月院才开始好转,可那时市场出现变化,项目没了资金断裂,他很快落魄。2016年春节前后,他满身疲惫回到家乡,当时身上仅剩2400元。   

难道就这样灰头土脸过下去?倔强的谭清波不向命运低头,他决心从头再来,就在这片大山下开始自己新的事业。此时,绝壁天河的知名度正在迅速上升,他看到大量游客络绎而至,心里盘算着把自家祖传的手艺发挥出来,把土家麦酱做成产品去闯市场。可没资金没场地甚至连一系列登记手续都没有,怎么才能起步?这时,清太坪镇旅游办主任谭文斌作为驻村扶贫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将他列入精准扶贫对象。   

镇党委书记裴成龙带领扶贫办、信用社、村干部等一帮人来他家现场办公,当场解决6万元贴息贷款,再要求工商、食药监、国土等部门配合,帮他选址建厂房。2017年2月,麦酱车间完工,很快投产。随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醇香爽口回味悠长土家麦酱一下子就出名了,“我还有个‘绝密配方’,就是做酱用了山里独有的锦鸡水。”谭清波得意地说。   

去年一年,谭清波的麦酱卖了80余万。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谭清波预计今年的销售额能突破120万元。他计划提高品牌知名度,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再逐步扩大生产量。此外,他还种了20亩本地大蒜,预计能收入5万到8万元,十亩高山野菜,预计能收入3万到5万元。“我失败过困难过,但是有绝壁天河的精神支撑,我的内心一直很富足,只要努力,我相信大山里也能走出金凤凰。”谭清波说。

上一篇:随州:产业扶贫确保脱贫不返贫
下一篇:啃“硬骨头” 湖北打响精准灭荒攻坚战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