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彦睿
湖北海棠,一种长在鄂西深山里的落叶小乔木,年年开花,年年落叶,自生自灭。而今,在一位巴东人手中,它的树叶,变成了畅销市场的茶叶。
4月2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神农溪畔的恩施硒海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这是我们新出品的袋泡海棠茶,请喝一杯。”41岁的公司负责人余祚锟说,他正和三峡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教授汪鋆植商量,如何提升设在公司里的“海棠研究院”的研究能力。
茶汤,金黄明亮。细品,淡淡苹果清香沁人心脾,回味甘甜。“这茶没加工前,三片叶子就可以泡一罐茶,也被称作‘三片罐’,以前可是土家人解渴的好东西。”汪鋆植教授介绍,湖北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药食同源植物,又名茶海棠,因原产地在湖北而于1933年被独立命名。现代研究表明,武陵山区的湖北海棠叶富含硒、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保肝、平衡雌激素等作用。2014年,卫生部第20号公告批准“湖北海棠(茶海棠)叶”为新食品原料。“我们小时候,口渴了,总是抱着泡海棠叶子的茶缸,咕咚咕咚喝个痛快。”说起开发海棠茶的经历,余祚锟滔滔不绝:“我2003年开始开办旅行社,带团时发现当地不少景区把海棠叶子作为旅游特产卖,还很受游客欢迎。”
2014年,余祚锟放下红红火火的旅行社,回到神农溪畔老家,租下50亩地,并从深山中挖来一批湖北海棠树,建起“海棠茶”种植园。2015年春季,海棠花开,游客纷至沓来。当年6月,采下第一批海棠叶,精心包装后摆在游客面前,却几乎无人问津。“游客觉得加工看起来太粗糙,市场不认同。”他说,要让消费者看上眼,必须通过深加工成型技术改变海棠叶粗糙的形态。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2016年2月,他赶到三峡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找到潜心研究湖北海棠20多年的汪鋆植教授。汪鋆植研究团队正好有“湖北海棠茶及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亟待转化,其主要成果“湖北海棠活性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研究”还于201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两人一拍即合。2016年秋,恩施硒海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通过技术攻关,研发生产出袋泡型、颗粒型、萃取型系列海棠茶,“粗枝大叶”变成“小家碧玉”,不仅形态改变,海棠茶中各种黄酮成分比例也有效平衡。2017年8月,公司生产的系列海棠茶上市,受到热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万元。“我们已发展了500亩海棠茶种植基地,每年可采茶2万公斤。”漫步公司海棠茶园,余祚锟说,“3年内,茶园将发展到1000亩,年产海棠茶10万公斤。”“分布在鄂西山区的野生湖北海棠至少有10万亩,如果全部开发利用起来,那将是数十亿的大产业。”汪鋆植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