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龚红焰
雨雾弥漫,如丝如线。
5月11日凌晨3时,大悟县七雾山茶叶农民合作社内灯火通明,负责人蔡伦兵带领50多人通宵炒茶。
2小时后,湖北悟道茶叶集团董事长谈汉波从茶文化广场施工现场离开,身后十余辆混凝土搅拌车机声隆隆。
天亮了,大悟县阳平镇陈湾村贫困户陈松林来到自家茶园,采芽取叶。
他们,都在等一个日子——
5月16日,大悟县首届茶文化旅游节。
一支等待点燃的烟花
就算没有茶叶节,谈汉波也会把公司门口的那片空地建成茶文化广场。
投身大悟茶产业整整15年,老谈做成了大悟茶王。“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脱贫,小茶叶要做大文章。”他说。
57岁的魏书香跟大悟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截至2017年,全县茶叶总面积29.7万亩,年产干茶8813吨,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身为茶叶局局长,相关数据他倒背如流。
茶叶局,一个并不多见的机构名称,全省只有几个茶叶大县才会设置。魏书香感叹——大悟的茶叶,有点可惜!
起大早,赶晚集——改革开放初期,大悟县就推广茶叶种植,可淳朴的老区人民更相信能吃、能用的水稻、小麦和花生。
大悟山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云华说,当年把茶苗赊给农户种,等卖出茶叶后再还钱。农户指着鼻子问:“茶叶能当饭吃?”他亲眼看到农户白天种下去,夜里刨出来。
小散乱,无品牌——进入21世纪,等茶叶真能“当饭吃”了,事情又走向另一极端。不管是农田还是水田,不管懂不懂种植技术,一拥而上种茶叶。待到收获季节,茶农想卖出去,质量不行;本村作坊收购,价格又不行。
从2000年起,大悟县茶叶种植面积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县委农办副主任付路远说:“面积大,不代表实力强,该脱贫的没脱贫,该致富的没致富。”
200多家茶企、10万多茶农,近30万亩茶园,大悟茶产业发展看上去热火朝天,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力,还需加把劲。”大悟县委书记余德芳期待,本次茶叶节能像点燃一支烟花,让“大悟茶”繁花满天。
一条结伴同行的脱贫路
大悟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以茶扶贫必须要将贫困户与市场主体捆绑成为利益共同体,将茶企的发展之路与贫困户的脱贫之路合二为一。
近年来,大悟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意见》,正在拟定《关于培育扶持市场经营主体助推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办法》等。
相关政策规定,贫困户每开垦种植1亩茶叶种植面积,政府补贴400元;每销售1斤鲜叶,补贴10元;对于贫困户的鲜叶,茶企必须做到应收尽收,同时每收购1斤鲜叶,将获得2元至10元不等的补贴。
对于这种“捆绑”模式,贫困户和茶企都很受用。
大悟县新城镇长岭村四组贫困户田本义说,村加工厂无条件收购,现场一次性结清,今年一季春茶卖了1万多元。“明年再多种几亩。”田本义说。
悟道集团不仅应收尽收,还开办了贫困户加工车间。谈汉波介绍,和非贫困户相比,他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更加吃苦耐劳,更服从指挥、听从调度。“贫困户的收入涨幅决不能低于公司产值的增幅。”
付路远说:“为了激发企业和贫困户的积极性,去年全县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茶产业的以奖代补资金达到1200万元,通过今年春茶产量的预判,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一幅徐徐展开的绿色画卷
雨后的大悟,远山如黛,苍翠欲滴。
年逾花甲的贫困户陈登义摆弄着手机,拍照片、摄视频。“儿子要我传给他,然后发朋友圈,帮我做宣传。”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一幅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7年6月,克拉梅茨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当年出口红茶超1000吨,带动300余户贫困家庭每亩增收1300元。公司负责人王自强说,落户大悟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当初选址时,第一选择是河南某县,但严重的工业污染面前,他们只得放弃。此后,考察团队走遍大别山山脉沿线10余个县市,但都不理想。来到大悟,原生态的环境让他们停下脚步,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工业污染指数、重金属含量全都合格。
王自强说:“设备可以更新,技术可以完善,唯独生态不可复制。”
如今的大悟,茶产业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大悟县委8号文件明确提出,至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惠及茶农20万人以上,建成全省茶叶经济强县。
贫困户认可,越来越多像陈登义、陈松林这样的贫困户不再外出务工,把自家茶园打理好了,就是一个聚宝盆。
村集体热衷,全县建立村级“扶贫车间”44家,带动贫困户1400余人,大悟山村茶叶加工车间总投资超100万元,长岭村今年追加投资50万元引进加工流水线。
企业笑开颜,九龙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以茶叶为核心内容,发展生态农业;悟道集团以茶叶为主题,开发“农旅养”融合发展。
余德芳说:“茶叶是这片红色高地上的绿色名片,以茶为媒,茶和天下,才不负这一方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