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张静 通讯员 余昌志
一捆铁扫帚,一根竹柄,一条麻绳,扎、捆、绕、踩,机器固定压实……短短几分钟,杂乱的枝条变成了一把把漂亮的扫帚。5月初的郧西县观音镇,和风拂柳,黄土梁村的恒达扫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70多个村民在加工厂里劳作,身后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扫帚墙”。“再过几天,这些扫帚就要送往四川销售了。”合作社负责人胡朝柱笑着说。
55岁的胡朝柱,从普通农民,到千万富翁,他走了17年。郧西遍地生长的铁扫帚,从无人问津,到连片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法宝,他用尽了心血。
处处留心
发现家乡铁扫帚背后有商机
“这条创业路,走得实在不易。”这位依然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纯朴农民,谈起创业的艰辛,仍是满怀感触。
1997年以前,胡朝柱和妻子在福州打工,他发现妻子所在的物业公司对扫帚的需求量很大,而这正是他最熟悉的东西。
“在我们老家,满山遍野都是这种草,乡亲们人人会扎扫帚。”胡朝柱第一次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当年7月,胡朝柱跑到河南、黑龙江“偷师学艺”。1998年底,胡朝柱回乡踏上创业之路。他花200元在县城郊区租了一个楼顶,搭了一个塑料棚,夫妻俩自己动手加工扫帚。不到半个月,第一批扫帚卖完了,除去成本赚了200多元,这给夫妻俩增添了信心。随后,胡朝柱专心收原料、卖货,妻子则负责加工。
2001年,胡朝柱挑着扫帚到十堰城区,沿街叫卖。“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几把。半年后,一天能卖50多把。一年后,一天能卖100多把。”谈起开拓市场的艰难,胡朝柱刻骨铭心。
靠这样叫卖,扫帚卖不了多少也卖不远,于是,胡朝柱在销售环节上动起了脑筋。他与一些小商店达成协议,实行利润分成代售,效果不错。2008年,他注册成立了恒达扫帚加工厂,开始大量生产扫帚。
抱团发展
联手乡亲打造扫帚产业链
胡朝柱的成功,让不少乡亲心动,也跟着做起了扫帚生意。但由于技术不到位,从黄土梁村走出去的扫帚品质参差不齐,产品多了,市场也受到了挤压。胡朝柱意识到,无序的发展只会切断所有人的路。
2009年6月,他成立了郧西县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吸纳50多个农户为社员,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连片种植铁扫帚,规模达2000亩。
2010年4月,他给这个“老土的行业”注册了商标“冬竹”,实行订单式生产。如今,胡朝柱的合作社已发展吸收社员525户,他生产的扫帚遍布鄂西北大部分县市,还抢占了河南、陕西、四川等相邻省份的市场,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300万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咱们不能只富口袋,不富脑袋。”胡朝柱筹措资金建起了村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建起了农家书屋。现在,村民闲暇时来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可以收看致富讲座,查看实用技术,寻求致富信息。
今年五一劳动节,胡朝柱荣获2018年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一把扫帚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家乡。”胡朝柱笑着说,“我们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