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周志兵、通讯员毛红平)水泥垫层,彩色步砖。踩在门前的便民小道上,红安县城关镇建中村新田铺塆77岁农民吴隆发感觉特踏实。“再也不怕走着走着就摔跤了。”5月18日,吴隆发开心地笑着,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起拉家常。
在红安,这便民小道叫“三尺小路”,连通农村的村主路与各家各户门口。
但凡修路,多以公里计。而这“三尺小路”,却以米计。10米、20米……千家万户累加,去年以来全县建成农村便民小道180万米,基本实现全覆盖。
“小道”背后有故事。2017年初,红安县开展“万人帮扶、千人驻村”活动,驻村工作队调研发现,不少农民对日常出行“第一米路”问题意见较大:水泥路通到了村,可从家门口到村口还是泥泞小路,晚上出门“黑灯瞎火”。
过去,习以为常。现在,群众开始追求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红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各乡村开展便民小道和路灯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推行“2+N”模式(便民小道、路灯+其他)建设美丽乡村,把便民小道从村主路连接到每家每户。
“小道”建设有门道。
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到联系点暗访发现,村里按“常规”把便民小道建设包给建筑队,“干部带着师傅干,群众坐在边上看”。本是利民大好事,很多农民却不买账,还为了路宽路窄问题闹矛盾。
县委再次研究决定,政府定政策,全县统一按1.2米宽设计,统一标准以奖代补;村支部唱主角,广泛发动群众;群众为主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地取材,花小钱办大事。
大家的事大家办,一池春水被激活。八里湾镇石门桥村向在外成功人士发出倡议书,呼吁“通过投资、帮扶、认捐、认建等形式,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上岔垸卢琼芳婆婆说,在深圳打工的两个儿子听说后很兴奋,一起捐了5000多元。
据红安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统计,全县整合1亿元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群众投劳1亿多元,建成便民小道180万米,安装村组路灯3万多盏。
5月18日上午10时30分,城关镇曹家畈村程家田塆下起暴雨。记者与村支书阮伟,沿着程家田塆各家各户门前的水泥路走了一圈,十几分钟下来,皮鞋没沾一点泥。
难怪当地群众说,“三尺小路连民心,数盏明灯亮乡村”。
短评
小路蕴含大道理
志兵
从村村通,到组组通,再到户户通——
在红安采访,农民说起“三尺小路”,直说“想不到”,个个拍手叫好。
好就好在,小路蕴含了人民至上的大道理,反映了群众工作的大课题。
农民家门口的“最后一米路”问题,似乎老百姓可以一直将就下去,无关痛痒。毕竟,千百年来如此。
这样的小事,干与不干,似乎也不影响干部的政绩政声。
但是,三尺小路,切切实实连起了干部群众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红安,正是把便民小道当成为政大事,雷厉风行,一干到底。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发动群众千难万难,找到群众利益共同点就不难。带着感情大调研,察民情、听民声,才能把百姓期盼变成政府部门的行动方案。
组织群众这方法那方法,相信群众是最有效的办法。红安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实事,坚持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办,通过群众影响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带动群众,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和群众想到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