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沃野千里秀 菜香扶贫路——通城县发展有机蔬菜助力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18-06-06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通讯员 刘建平

茄子长得比南瓜大,西瓜结在架子上,新疆哈密瓜香飘鄂南……这真实场景在地处幕阜山深处的通城县再现。

初夏,记者行走通城乡村,绵延成片的蔬菜基地不时映入眼帘,基地里的辣椒、茄子、白菜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座座无土蔬菜栽培大棚里,豆角垂吊、甜瓜喷香;田间地头,菜农们正忙着对紫苏、西红柿、空心菜等进行管护。

近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利用独特的气候地域优势,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精心打造绿色“瑶三鲜”大菜园,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鼓起了贫困户的腰包。

湖北省通城县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刘建平  摄

无土蔬菜栽培

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新潮流

采摘辣椒、茄子、豇豆、小白菜,再分检,装箱,上车。

通城县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明每天一大早就忙碌在无土蔬菜栽培大棚里。

望着远去的蔬菜卡车,一同劳作在基地的贫困户脸上露出了丰收的笑容。他们采收的蔬菜,送往县城的中百、家联等各大超市,有的远销武汉。

地处幕阜山腹地的通城县山多田地少,长期以来以油茶、玉米、大豆等传统种植业为主。

“油茶产业虽好,但周期太长,老百姓一时难以受益,脱贫效果有限。因此提出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但考虑中药产业的发展还有个过程,而我县大部分蔬菜需要从外地采购,土地肥力用传统种植模式,产量质量收益有限,必须以特取胜。” 2016年底,刚上任的县委书记熊亚平在调查农村工作后提出,围绕当地特色优势,长中短相结合,重点打造油茶、中药材、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形成“山上种油茶、中药材、平地种有机菜”的产业格局。

当年,县里首次引进无土蔬菜栽培技术,并聘请蔬菜专家上门技术指导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大坪乡坪山村流转土地60亩,建成了通城县第一个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昨日,记者在基地看到:30个钢架大棚次第铺展,每个大棚约0.5亩,棚内水泥硬化的作业过道,菜地用砖砌成栽培槽,槽内填充统一配制的营养基质,一条条营养滴灌设备错落有致,一畦畦辣椒、茄子、小白菜等时令蔬菜鲜活肥嫩。

“合作社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和县农业部门作为基地生产技术保障,按技术团队提供营养基质配方,配料主要为菇渣、煤渣、菜饼、畜禽粪等有机肥,并充分发酵测定PH值后,便可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使用。同时在棚里按比例安装杀虫灯和杀虫板。不打农药,不施用任何化肥,采用地下井水灌溉。” 忙碌在基地的刘志明如数家珍。

该基地吸纳周边10多名精准贫困户从事栽种、采收等灵活就业,每天支付报酬,免费传授培训种植技术。

据县农业部门蔬菜专家介绍,无土栽培通过完全隔绝土壤,可减少80%的病虫害,肥料、农药等农资投入减少75%,节省劳动力70%,平均产量可提高30%—50%,蔬菜品质达到了绿色无公害标准,生态、安全、放心,市场销售较好。

“我们种的菜比普通蔬菜贵2倍,还是抢着要,每个棚年纯利万元以上。”专门跑销售的社员带来市场信息,蔬菜采收旺季时,将部分蔬菜晒成干菜,通过电商外销。

石子洲无土蔬菜栽培引种成功后,县委书记熊亚平考虑到易地搬迁户吃菜、就业难问题。去年7月23日,他组织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参观了石子洲无土蔬菜,当晚召开会议决定,将无土蔬菜栽培全力推动到产业扶贫中,陆续在全县85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建设无土蔬菜大棚185个。

县里成立了无土蔬菜栽培助力易迁点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通城县无土蔬菜助力易迁点扶贫实施方案》,由政府投资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运营,易迁扶贫户以政府扶持建设的大棚作为股本分红,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易迁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扶持政策、服务、市场与贫困户对接的良性互动,引领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新潮流,进而带领贫困村民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科技致富之路。至目前,全县已安排180多名安置点搬迁户到蔬菜基地务工,120多名搬迁户到蔬菜生产企业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

昨日,在湖北省通城县五里镇大坪坳村,澳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无土栽培蔬菜基地,员工喜采紫光圆茄准备上市。刘建平 摄

通城也有“老干妈”

一株紫苏、椒辣催生大产业

穷了大半辈子的大坪乡方仕村村民吴石平这几天快活多了,他哼着小调,不时到田边转转,呼吸着田野的芳香,未了,他指着满田翠绿的紫苏,笑着说,有了县一把手帮扶,有了技术靠山,荒芜田里也生金,干死田里也飘香。

吴石平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和女儿患病,无劳力,田地抛荒多年。

今春,县委书记熊亚平来到方仕村驻村,并包保贫困户吴石平。熊书记上门摸清致贫情况后,制订帮扶发展紫苏种植计划,又安排当地新型职业农民胡雄文上门技术指导。

胡雄文开来耕种机帮忙把他家的几亩荒田翻耕、整地,全部栽上紫苏,实行“四包一回收”,包赚钱。

胡雄文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紫苏500多亩,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多人。

胡雄文的底气来自通城县正着力打造全国紫苏产业大县,也来自“黄袍农夫”紫苏辣椒酱。

通城素有紫苏、辣椒种植、加工、食用的传统,零星种植面积过万亩。

将紫苏和辣椒联姻成产业的最早缘于几名退伍军人。

1999年退伍的金辉,在广东一家台湾企业负责种植、加工竹笋,他经常风餐露宿,馒头、方便面和着家里带来的辣椒酱吃得香,也引来员工分享。他灵机一动,要是将家乡辣椒酱象“老干妈”一样销往全国多好。

2013年,金辉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母亲做的辣椒酱的眷恋,踏上了返乡创业的旅程。他在老家关刀镇塔岭房前屋后种满了紫苏和辣椒,采收季,他根据当地人的口味,不断调整食材比例,制作出具有通城特色的紫苏辣椒酱,首批1000瓶紫苏辣椒酱投到县城特产店,不到一周抢购一空,来电话要货的不断。

金辉发现紫苏辣椒酱市场潜力巨大,当即注册“黄袍农夫”商标,流转土地300亩土地,建设紫苏、辣椒、洋姜等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18户扶贫户土地入股。

2016年,他成立通城源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建农产品加工厂,开始规模生产紫苏辣椒酱。聘请专家和专业的研发团队对紫苏辣椒酱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和开发,确保紫苏辣椒酱的口感和品质,已研发出柠檬、豆豉、香菇、紫苏等多种口味的辣椒酱,年产量500万瓶,迅速占领华中、华南市场。

为了把紫苏、辣椒做成大产业,今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到种植基地调研,与种植大户座谈,召开种植大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座谈会,制订相关帮扶政策,积极谋划产业规模和未来发展方向,要求企业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配套规模合理发展,提高紫苏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抓好品牌塑造,逐步将通城打造成紫苏产业大县。

同时,这个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紫苏、椒辣等特色产业,推广种子、育苗、培训、指导、订单“五统一”服务,确保实现亩增收5000元,户产业种植及务工增收4000元的目标。至目前,全县种植紫苏、辣椒近万亩。以“黄袍农夫”加工业为代表,他们以2.5元每斤的保底价回收新鲜紫苏叶子,以5元每斤的均价回收朝天椒,不仅带动大坪乡水口、塘湖镇阁壁等全县1000多户规模种植辣椒酱原材料,还带动绿美鲜农业、三毛姐食品公司等10多家蔬菜进行深加工增值,正在建设紫苏产业园,实现种、产、销一体化,紫苏辣椒酱年产值过亿元。

近日,湖北省通城县关刀镇村民在卡非食品辣椒基地采收辣椒。刘建平  摄

龙头企业带动

有机蔬菜产业蓄势待发

初夏,棕叶飘香。在通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三汇、源田公司现代化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线,快速运转,一袋袋盐水野山椒,一瓶瓶紫苏辣椒酱下线。

这2家农产品加工公司直接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还支撑当地建立3万亩蔬菜加工原料种植基地,上万农户受益。

有机蔬菜产业勃勃发展,县里又积极支持当地知名企业参与,并成立了湖北幕阜山天岳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全县蔬菜生产的阔田蔬菜、高明莲子、丰衣种植、恭友无土等7合作社、11个乡镇基地,蔬菜加工的绿美鲜农业、卡非食品、三毛姐食品、玉蓉食品、新三汇等5家企业加盟,蔬菜销售由宏锦果蔬、冷链物流玉立物流、泽中物流等3家企业参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蔬菜产业链。

该公司将主战场放在产业脱贫上,各经营主体极吸纳贫困户参股无土蔬菜生产与经营,湖北澳豪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五里镇大坪坳安置点12个无土蔬菜大棚经营,吸纳了贫困户22户48人入股经营,每年给贫困户的分红不低于1000元,连续分红4年,并优先安排贫困户就地用工,提高贫困户在市场中的对接能力,增加收益。

为了适时监控各无土蔬菜大棚的气候、土壤、水质、蔬菜长势、农业投入品使用、产量等情况,他们投金50万元,对全县无土蔬菜大硼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安装了视频监控点110个,实现生产、经营的远程监控和质量安全追溯,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全程观赏到蔬菜大棚生产、分级包装、柜台销售的过程。各操作过程都建立了生产档案,形成了完备的质量追溯体系。

公司还统一注册了“瑶三鲜”商标,并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同时通过农商结合、农超对接,在深圳、上海设有销售机构3个,在周边县市的中百、家联、沃尔玛、世纪华联连锁店设有产品销售专柜21个,在全县设有直供店40个、农村电商平台277个,实行线上线下销售。

“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帮我们找到了富民产业,是‘瑶三鲜’帮我们拓宽了产业发展的路子。”昨日,正陶醉在大棚瓜菜飘香的幕阜山生态种植合作社杜胜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他们公司的有机蔬菜和食用菌有了“瑶三鲜”商标远销香港、港门。

通城有机蔬菜借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东风,奋力在精准脱贫路上,香飘鄂南大地!特色蔬菜将飘香海内外!

昨日,湖北省通城县绿美鲜农业公司在加工紫苏辣椒酱。刘建平  摄

上一篇:农民鲜桃滞销党委政府揪心 枣阳组建13个专班全国卖桃
下一篇:阳新百名专家一线“把脉问诊”助农增收脱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