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穷亲戚是座“富矿”——新型农业经营之路带乡亲们致富

发布时间:2018-08-0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郑毅 张建华

在外打拼多年,攒下千万家产。2015年衣锦还乡时,很多人认为:“他是回来享清福的。”

谁曾想,他流转土地创办家庭农场,带动村民进行生态种植养殖,3年来助农增收超过500万元。“全村人都沾了他的光。”一位乡亲说。

他叫李红斌,应城市祥丰家庭农场创办人。在他看来,要想让乡村活起来、富起来、美起来,就一定要让农民当“主角”。

山水尚在 乡愁难寻

曾经的草房、土房换成了楼房,有的还配备了车库,但耕地荒芜,门可罗雀,很多人家大门上的铁锁落满了灰尘……

2015年,李红斌回到家乡应城市黄滩镇时,衣锦还乡的喜悦感很快就消失了。

想找儿时的玩伴聚一聚,吃了一串闭门羹:这个去了广东,那个去了上海,有的甚至举家迁移,几年没有回来。无所事事地在村里闲逛,李红斌遇到最多的就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记忆中无比热闹的打谷场破败不堪,笨重的石碾上长出了厚厚青苔。

一位长辈认出了他,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赚了这么多钱,外面多好,何必再回咱这穷乡僻壤啊?”

那时的黄滩镇,山水尚在,但乡愁难寻。眼看故土衰败,李红斌坐不住了,经过多次调研,他下决心带大家走一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之路。

李红斌拿出所有积蓄流转土地1274.4亩,投入300余万元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和各种农用机械25台套,通过整治,荒芜的农田达到了地块方格化、操作机械化的标准。看这家庭农场干得如火如荼,村民们也动心了,自发组建合作社,跟着李红斌一起干。“事实证明,家庭农场的成长,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他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祥丰家庭农场形成了粮油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苗木花卉和园林绿化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在“较劲”中传播绿色

家庭农场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人都是种地、养殖的“行家里手”,可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红斌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办家庭农场之初,他就定下了“清洁种田、干净养殖”的理念,保证更多居民吃上放心粮和放心肉。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老把式”并不认同。

第一年,李红斌要求坚决不准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引发强烈的反对声音:“这么种地,岂不是越种越亏?”“除草剂的成本不过几万元,人工除草的成本要几十万元,你到底会不会算账?”

质疑声一直延续到了收获时节,由于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农场的粮食作物被收购商一扫而空,“老把式”们拿着丰厚的收入,越来越认可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被慢慢改变。

得到农民支持,李红斌在绿色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在生产端,投入500余万元,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实行无公害谷物种植,实现所有农产品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在产出端,投入200多万元,统筹还田、饲料加工、农家肥生产、沼气池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为农民创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也为农村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让农民走向舞台中心

“乡村振兴,农民是最核心的因素。只有让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才能真正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李红斌说。

从2016年起,农场积极参与黄滩镇的精准扶贫工作,对20户贫困户逐一走访。有贫困户存在消极思想,依旧认为“给钱”更直接、更实惠。

如何将被动扶贫变为主动脱贫?如何变输血为造血?李红斌想方设法让贫困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中来——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农场里安排合适的就业岗位,为无法进入农场就业的贫困户制定特色脱贫方案。

贫困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爆发的能量令人惊讶。一位贫困户在饲料加工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通过调节各种原材料的比重,刺激畜禽胃口。如今,该贫困户已成为养殖方面的业务骨干,越干越起劲。

发展了,心更齐了。为拓宽村级公路,农场出资50万元,村民自愿免费承担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维修三官殿泵站2000多米的水渠,农场出资10万元,村民制定了管理使用值班表,确保周边8000余亩水稻的灌溉工作。

李红斌说,让农民站在舞台中央,唤醒他们的责任感,乡村振兴战略才会更快、更好地成为现实。

上一篇:满镇尽是“黄金叶”——京山杨集银杏成荫赛银行
下一篇:来凤基层卫生建设提档升级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