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挪穷窝 建新居 兴产业 ——易地扶贫搬迁的郧阳探索

发布时间:2018-08-1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刘汉泽 通讯员 姬廷顺

十堰市郧阳区是我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2275户64062人,预计8月底全区370个易迁点全面建成并可搬迁入住。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郧阳区的答案是: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舒心搬迁、放心入住、暖心生活、安心发展。

“山顶村”喝上甜水

就近安置,因地制宜谋发展

8月5日,盛夏中伏。天亮得早,张意昌起得更早。“哗哗哗……”住进新房、用上自来水的张意昌有些惬意。

37岁的张意昌家有5口人,母亲年老多病,妻子患有轻度精神病,两个孩子刚上小学。3年前,他家的两间土坯房被患有精神病的侄儿烧了,一家人只得借住亲戚家。“挣钱盖新房?想都不敢想。”张意昌感觉,那时的苦日子就像大山,一座接一座。

塘城村是个“山顶村”,有田、有山林,缺产业,特别是吃水难。“攒下一窖雨水,吃到来年夏天。”张意昌说,有时水太臭了,就多烧几遍,甚至在水里放几块生姜“压压味”。

今年3月18日,张意昌搬进了两层楼的易迁房。“搬家那晚睡不着,感觉像做梦。”张意昌楼上楼下扫了两遍,每隔几十分钟就打开水龙头看还有没有水。“易迁安置点10多栋房子都在国道边,到村部和教学点都只有500来米。”村支书黄东生介绍,易迁点配套了猪圈、菜园、小广场。塘城村47个易迁户,一个星期内均陆续搬进新房。村里还从镇上铺设7公里自来水管道进村,彻底解决了全村吃水难题。

水通、路畅,塘城村借山场大的优势,发展1500多亩中药材种植。同时,从河南引入汽车座椅靠垫编织产业,村民们集中学习后,把原材料带回家,编织好后交给村里的扶贫合作社验收,合格品按4元一个回收。如今,全村有200多户村民加入编织队伍,人均每天可编10来个。“以往,村民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大家晚上乘凉时,手里都拿着编织垫。”驻村干部李宁说,今年,塘城村的香菇、中药材、汽车座椅靠垫等产业,总销售额预计近1000万元。“现在,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张意昌说,他种了10多亩地,农闲时还跟着邻居张金柱学贩卖西瓜、蔬菜等小生意,“要攒钱置办点新家具,把两个孩子培养好。”

——【画外音】——

郧阳区委副书记彭艳介绍,该区共有370个安置点,其中近360个属村内就近安置,该区精心选址,全面配套,因地制宜,在发展各类种植、养殖等产业外,每村均配套有“扶贫车间”或“扶贫作坊”,玩具缝制、手工编织、零部件粗加工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区开花,带动贫困户增收。

3000村民变市民

区域集中,顺势而为强产业

搬家那天,轩宁国有一个喜庆而又痛快的告别仪式:6个倒立在板凳上的啤酒瓶被他高高举起,“嘭嘭”一个个摔得粉碎。

这6个瓶子曾经是“警卫”。轩宁国住在柳陂镇马鞍槽村,2015年夏天,一场大雨致使他家屋后发生山体滑坡。“夜里再也睡不踏实,担心土坡突然滑下。”此后,他在每间屋里立起两个酒瓶充当“警卫”,“山体一动,瓶子就会倒地摔响”。

马鞍槽村等7个村地处柳陂镇辽瓦片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有14处被列入十堰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2016年,镇政府在几个村里规划寻找易迁安置点,要么难以做到相对集中,要么太偏无法配套产业。

镇、区两级党委政府多次会商,决定在集镇建设文化旅游扶贫村,将辽瓦片区的易迁户及全镇其他村不适合在村里就近安置的易迁户全部迁入。该安置点按景区标准建设,与郧阳恐龙蛋化石公园、子胥湖欢乐嘉年华融为一个大景区,同时建设村落文化记忆街、柳陂工坊街、汉江风情街三条文创街区。镇政府将这个安置点起名为“龙韵村”。

经过几轮筛选,确定龙韵村迁入918户3211人。

去年11月,轩宁国等100多贫困户首批入住。轩宁国在村里的合作社工程队打工,妻子在小区当绿化工人。两人还依托镇上的柳航袜业扶贫工厂,抽空闲时间在家里为袜子缝底、翻面,最多一天能挣100多元。

今年7月中旬,龙韵村918户全部搬迁到位,镇政府为有劳力的每个贫困户落实1个万元增收项目,并配备菜地、幼儿园、文化礼堂、红白理事堂等基础设施。

“我们有四种就业渠道供贫困户选择。”镇党委副书记卫衍武说,袜业扶贫车间、扶贫作坊,能吸纳1500人;小区超市、全镇绿化物业等公益岗位,可吸纳200人;100亩香菇基地可吸纳200多人;未来三条文创街区建成,可带动就业500人,“龙韵村按50万年游客接待量设计,大部分村民将吃上旅游饭。”

——【画外音】——

郧阳区区长胡先平介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要看区域环境是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看贫困户是否建档立卡、看群众搬迁意愿。结合安置点群众生活传统,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尊重多数、量力而行”和“小型安置区保基本、中型安置区保功能、大型安置区全覆盖”原则,实行水、电、路、通讯、教育、养老、物业等配套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住,住得舒心。

“钉子户”带头劝搬迁

挪出穷窝,创新驱动谱新篇

郧阳城区下游五公里左岸的山坡上,140多栋五六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数百辆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走进香菇小镇,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看着每天不一样的香菇小镇,住户陈顺东自豪感油然而生。“这里要建大超市,以后购物方便了。那边在建大工厂,听说能容纳3000多名工人。那边是个公园,以后孩子们都可以去玩。”

陈顺东老家在五峰乡小石沟村,是去年11月来此“体验式”居住的300个易迁户之一。“当时不愿意来,嫌离老家太远了。”陈顺东说。

入住不久,陈顺东种了6大棚香菇。技术有人教,香菇有人收,至今年5月,他收获4茬,收入2.2万元。

“收入稳定,一家人能在一起。”陈顺东说,住了大半年,他喜欢上这里。上月底回村,听说一户村民对搬到香菇小镇有顾虑,他主动上门劝说。

香菇小镇是我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安置4274户1.5万人。

“香菇小镇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郧阳区副区长张浩说。

去年11月,首批300个贫困户入住香菇小镇,并配套上架香菇菌棒120万棒。至今年5月底,他们共销售香菇近1000万元。

香菇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其他产业也相中这里的人力资源优势。去年底,郧阳区先后从中国袜业之都——浙江省诸暨市引入袜业企业19家,今年5月,配套香菇小镇的湖北暨阳服饰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开工,建成后拟投放袜业设备2000套,可解决300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与香菇小镇同步建设的还有香菇交易市场、香菇贸易街、香菇主题文化公园,一个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功能配套,集休闲居住、香菇种植、观光旅游、市场交易、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特色名优香菇小镇正现雏形。

——【画外音】——

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介绍,全区围绕“富得起”抓产业建设,坚持安置区与脱贫产业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整体推进。以“1+1+N”产业扶贫模式为支撑,按“搬迁户+产业培育”增加经营性收入、“搬迁户+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搬迁户+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搬迁户+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为内容,突出发展香菇、织袜、务工经济,带动搬迁户全面增收,不让一人掉队。

上一篇:徐立全在神农架调研时强调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效机制
下一篇:足障手残脱贫路上不低头 阳新残疾夫妻带动40多人就业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