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通讯员 占仲文
在脱贫攻坚战中,金融机构是一支重要的力量。8月21日从湖北银监局获悉,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128亿元,同比增长216%。
除了发放扶贫贷款外,如何让金融扶贫更具实效?不少金融机构都在探索“渔鱼兼授”,以金融手段实现产业扶贫,培育贫困人口致富能力。
全省农商行是金融扶贫主力军。记者从省农信联社了解到,近三年来,全省农商行累放扶贫贷款167亿元,其中向产业扶贫的帮扶主体发放贷款53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27万贫困户脱贫增收。今年6月末,扶贫小额信贷比年初净增20.42亿元,余额达102.39亿元;产业扶贫贷款余额35亿元。
扶持龙头,带动一片贫困户
通过龙头拉动农户,让贫困户口袋鼓起来。全省农商行全面对接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以“贫困户+农商行+经营主体”“贫困户+农商行+龙头企业+土地经营流转”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鼓励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截至今年7月,全省农商行对1.5万户经营大户、1772个家庭农场、1318个农村合作社、45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实行跟踪对接,累放贷款318亿元,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农户创收增收。
蓝莓、茶叶、木耳等特色农业是保康优势产业。为发挥蓝莓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优势,保康农商行先后向襄阳佰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000多万元,帮助其从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现代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蓝莓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5000亩,按照“公司建、职工管、农民干”的原则,保康农商行创新实践“农商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企业将蓝莓基地分段分片,农商行为贫困户贷款,贫困户承包管护,让500户贫困户从蓝莓产业上获益,户均增收4500元。截至6月底,保康农商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494户、金额3.08亿元。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集体优势,达到扶持一个合作社,带动一片贫困户的效果。保康县益农原生态黑毛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把黑毛猪养殖这一项目做成了特色产业。在农商行、扶贫办和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公司的推动下,签订多方协议。合作社获得5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规模,带动附近10户贫困户就业创收,履行扶贫协议后最高可享受80%的财政贴息。目前,该合作社经营效益稳步提升,不仅价格高于市场上的普通猪肉,而且产品供不应求,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比原来翻了几番。
这一类创新扶贫信贷的实施,有效解决部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能不足、不符合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政策要求的难题,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
资智结合,培育致富能力
全省农商行对金融精准扶贫积极探索,先后推出30多个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全省农商行紧跟政府扶贫产业,将“一县一品”“一乡一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大力支持恩施富硒茶、罗田黑山羊、蕲春艾叶、神农架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助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幕阜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2017年以来,三峡农商行累放产业扶贫贷款3.37亿元,重点支持茶叶、柑橘、蔬菜、生态畜牧、中药材等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和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兴业态,助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
金融精准扶贫,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脱贫上标本兼治。
枣阳市杨当镇胡营村贫困户郭国军,一家四口人,2015年就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国军以前养过蜜蜂,因为缺少专业技术,收入微薄一度放弃。枣阳农商行走访了解到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养蜂专家上门指导,帮助他提高养蜂技能并跟踪指导,同时向他发放5万元的小额扶贫信用贷款,有了技术和资金帮助,郭国军蜜蜂养殖由开始的1箱发展到20箱,当年增收15000元,经济状况明显改善。依照此模式,枣阳农商行已向全市2044户贫困户发放种、养殖类贷款1.2亿元,户均增收6000余元。
扶贫贷款实行专优利率。全省农商行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信用贷款,一律执行基准利率。
全省农商行还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完善风险共担机制。省农信联社多次与中国人寿、太平洋等保险公司,就扶贫风险保障、经济补偿等业务进行沟通洽谈,建立“银行+政府+保险”三方风险共担机制,累计发放保证保险贷款4.5亿元,有力解决了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贷款担保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