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宋海燕 廖祖英
咸丰,武陵腹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1735年,清雍正帝钦定县名“咸丰”,意为“万物丰饶,咸庆丰年”。
现实中,被莽莽大山包围的咸丰县深陷贫瘠,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戴就是数十载。
近年来,伴着国家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崇山峻岭,唐崖河畔,一场场决战贫困的战役高潮迭起。4年来,累计减贫9.79万人,占贫困总人口七成,咸丰人民千百年的小康梦有望变成现实。
用实干扛起责任
“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不仅是责任,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机遇这个字眼,是咸丰县委、县政府频次使用最高的词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咸丰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动员、全力以赴。
坚持指挥前移,将11个乡镇划分为“11大战区”,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对战区脱贫攻坚负总责、负全责。咸丰县组建207个村级“尖刀班”,87名县直单位一把手任“尖刀班”班长。
1946名“尖刀班”成员严格按照“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的职责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形成精准扶贫级级有任务、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干部下沉到村,干群同心攻坚。咸丰县委把精准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所占权重提高到80%,并对各级各部门提出“4个80%”的要求,即调动80%的心力、80%的精力、80%的人力、80%的财力推进扶贫攻坚。
咸丰扶贫干部,在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看谁下乡次数更多,谁的皮肤晒得更黑。县委书记郑东来今年以来走访贫困村126个,发现问题89个;县长杨皓走访贫困村123个,发现问题87个;县委9名常委,几乎每个休息日都在联系点上。
让产业落地生根
产业引擎强大,全面小康才有持续动力。可10多年来,咸丰县曾经推广过20个多农业产业,全部半途而废。“症结出在哪儿?”县委主要领导深入调研,探寻其中缘由。
一场场屋场会、院坝会上,农民们敞开心扉,“过去搞产业,干部拍脑袋,先定种后找销路;项目启动后,又没有持续跟踪,听天由命,结果可想而知。”
白茶,是绿茶遇低温白化后的一个变种,银白如毫,清香持久,富含氨基酸,可美容减脂,深受都市白领喜爱。“全国白茶种植面积有限,长期供不应求,价格年年上涨。”经过详细市场调研,咸丰县底气十足,决定与州内的利川红、恩施玉露等茶品实行差异化竞争。
2016年,咸丰县主要领导请人化验,发现引种的白茶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白茶之乡安吉,且白化期高达2个月,是安吉白茶可采摘期的4倍。
咸丰县抽出一名副县长牵头,茶业局负责实施,鼓励试种示范田,全程跟踪服务,首批白茶被安吉人抢购一空,亩均收入高达1.5万元,是种水稻收入的10多倍,农民热情空前高涨。咸丰县趁势推广,配套资金8000万元,以奖代补,亩均提供补助1000元,免费提供茶苗。全县已形成四条白茶走廊,种植面积10万余亩,规模效应凸显。安吉白茶省外调货1/3来自咸丰,最大的安茶集团千里迢迢赶来建基地,湖北白茶第一县正在深山崛起。
8月31日下午,天空万里无云。唐崖镇龙潭坝村一垄垄茶园连绵起伏,在阳光下青翠欲滴。70岁的张玉红老人头戴斗笠,浇水施肥。“每天都要来茶园走一走。”张玉红轻轻地抚摸着一株株茶树,像呵护成长的孩子。“这个产业搞准了!”张玉红笑得合不拢嘴。过去村里栽过漆树,种过柑橘,都有始无终。现在该村九成以上土地改种了白茶,连房前屋后,边边角角都充分利用。
咸丰县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人介绍,春茶上市时,100多名茶贩子开车进入龙潭坝村,大把钞票揣在手里,有多少收多少。张玉红5亩白茶卖了5万多元。
复制白茶成功模式,咸丰鼓励资本下乡,聚集市场要素,全产业链推进。油茶、藤茶、鸡腿白术等110万亩生态特色产业异军突起,42多个空白村全部建起了当家产业,80%的贫困户从中受益。
群众满意是试金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只求速度,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才是检验脱贫成果的试金石。”
2017年来,咸丰县开展执纪问责行动,对贫困群众最反感的扶贫领域走过场、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彻底整治。
3月15日晚,县纪委办公室灯火通明,从纪委、组织部、扶贫办等抽调33名干部组成暗访组,采取人员抽签,连夜对全县11个乡镇进行突击暗访,检查驻村干部是否作风扎实,驻村到户。次日清晨,存在形式主义的18个单位被点名,一把手由县委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今年3月,全县抽调18名精兵强将,组成4个督战队,分别进驻11个乡镇,对基层扶贫明察暗访,发现并反馈问题118个,一批百姓反映强烈的扶贫领域微腐败问题被迅速查处。“搞得好,大快人心。”“力度稳准狠”……县纪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清风荆南”收获了百姓满满的点赞。
“感谢政府想得周全,让我家的一窝小猪住进‘共享猪圈’。”8月21日,易迁户王玉春说起自家养的猪也能“搬新家”,脸上乐开了花。
今年7月,王玉春一家入住朝阳寺镇五龙坪村易迁安置点,交通便利了,房子宽敞了,一窝小猪也有了“新家”。
“当地老百姓爱养猪,易地扶贫搬迁后没有收入来源,修建‘共享猪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镇畜牧服务中心滕德权向记者介绍。
为保证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咸丰县建成“共享猪圈”14栋共146间,供易迁户发展生猪养殖。不仅猪圈,全县276个易迁点建起了免费菜园、提供共享农具、共享仓库,这些“贴心小举动”,如春风化雨,温暖易迁户的心田。
活龙坪乡地处鄂渝两省市交界地,十分偏远,山高坡急,到县城一趟要颠簸五六个小时。每逢雨雪天气,进出车辆经常被困,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活龙坪将纳入1小时交通圈!”当地百姓奔走相告。2017年8月,连结鄂渝的351国道规划出台后,县委、县政府负责人跋山涉水,多次往返省城,争取省交通厅支持,原方案获得修改,增加桥隧,拉长10余公里至活龙坪集镇。工程启动后,村民们主动拆迁,为施工队端茶送饭,表达感激之情。“要想富,先修路。”十三五期间,咸丰县交通大发力,路网密布崇山峻岭,建成乡村公路达3000余公里,276个村全部通了水泥路。
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咸丰县围绕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产业、基层治理等五个重点领域,齐头并进补短板,思想源头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