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近年来,公安县立足插花贫困地区实际,把产业扶贫作为铁抓手,把贫困户脱贫作为总目标,多措并举狠抓产业扶贫,凝心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奋力挖穷根、摘穷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统一一个思想
公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有关要求,高度重视扶贫产业发展。一是转变观念。从过去只重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低保等解决贫困户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输血式”扶贫观念,转变为高度重视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的产业扶贫“造血式”扶贫观念,着力帮助贫困对象建立长效稳定增收渠道。二是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产业扶贫先进典型,带动更多的贫困村发展产业。我县闸口镇红安寺村曾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空壳”村,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流转虾稻田50亩,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村“两委”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县上下迅速总结推广红安寺村产业扶贫经验模式,让更多的贫困村走上了产业发展道路。三是破解瓶颈。产业发展需要政策、资金扶持。我县适时出台了《公安县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对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市场主体,按贫困户从市场主体利益联结中所获年纯收入的10%予以奖励。县财政列支1859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和520万元扶贫贴息资金,辐射带动贫困户1652户。
二、创新一个机制
抢抓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三权分置”改革机遇,坚持支部领办、村社合一、多元合作,以村为单位创建“三个合作社”,为实施产业扶贫注入新活力。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先行。坚持依法、自愿、集中、规模的原则,将村民手中分散经营的碎片化土地集中成片流转,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收取保底收益,并凭股权参与合作社年底分红。二是劳务合作社及时跟进。吸收有劳动能力但难以寻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成立劳务合作社,统筹安排务工,对外提供劳动服务。三是资本合作社稳妥实施。由合作社内部成员以自愿方式出资入股,成立资本合作社,和本地的市场主体再合作,赚取更多利润。目前,全县已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23家、劳务合作社72家、资本合作社5家,带动7600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通过三个合作社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了基层党组织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的活力、动力,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土地碎片化、农民组织低效化、农业增效无力化等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选准一个产业
产业扶贫关键是要选准产业,产业选择对不对,既关系群众增收致富,也关系稳定脱贫成效。县委、县政府精心制定下发了36个产业扶贫菜单,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激活造血功能,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县平原地区水系众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先选择“双水双绿”产业作为贫困村产业发展重点。2017年,全县1468户贫困户发展虾稻连作1.3万亩,每户增收5000余元。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生态综合种养、绿色果蔬等有市场前景、有发展空间、有经济效益的绿色健康产业。孟家溪镇青龙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新建500亩全自动喷灌的有机蔬菜基地和1200亩高标准果树基地,为农户增收343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三是坚持因势利导。在深入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能力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产业类型,更加有利于取得脱贫增收实效。滨湖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与我县6个乡镇4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委托经营协议,由农商行为贫困户提供扶贫贴息贷款,贫困户每投入1万元就可在滨湖肉牛公司代养1头牛,公司确保贫困户每年收益15%。2017年公司为斑竹垱镇41户贫困户发放分红86万元。
四、找好一个主体
让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唱主角”,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坚持不懈用工业理念谋划产业扶贫,招大商、大招商,先后引进广东四季绿投资10亿元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四川通威集团发展20万亩小龙虾全产业链等6个万亩以上和28个千亩以上市场主体落户,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务工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9个贫困村、7600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实现高质量脱贫。广东惠州东进牧业公司与村集体、40个贫困户共同出资240万元,建成年出栏4800头环保型生猪养殖场,每年村集体有12万元分红收入、每个贫困户有6000元分红。通威集团在斑竹垱、麻豪口、闸口等9个乡镇发展20万亩双水双绿生态农业,打造稻田综合种养“升级版”,使贫困村、贫困户年均增收16万元、5万元。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联合荆秋缘、科润、通威集团等市场主体,举办“性灵公安”葡萄节、黄山头帐篷节、智者故里桃花节、闸口小龙虾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实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增绿、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对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从资金奖励、税收优惠、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政府、村集体、贫困户、企业多方共赢。
五、叠加一个项目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各类涉农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三年来投资1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达67万亩,其中覆盖10个乡镇的贫困村54个,使贫困村农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随着强有力市场主体的同步进驻,将有力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章庄铺镇欣荣村流转土地7000亩、投资20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成功引进鑫盛农贸公司发展“双水双绿”产业,带动村集体、71户贫困户分别增收47万元、3000元。二是实施整村推进。按照“重产业、保基本、限总额、不负债”原则,近三年投入2.2亿元,建设487个扶贫项目,为产业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增收。麻豪口镇沙场村在1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推动下,发展虾稻连作4391亩,带动村集体增收14万元、13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8万元,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标。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在南平镇鲍关村、甘家厂乡炊皮山村等贫困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绿满荆楚、送科技文化下乡等项目,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要求,让贫困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六、形成一个合力
做实产业扶贫需党委政府、基层党组织、企业、社会紧密联系,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共同推进。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党建强则产业强。县委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按照政治过硬、群众满意、业绩优良“三个导向”标准,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发挥第一书记传、帮、带作用,帮助村支部书记不断提升引领经济发展、实施产业扶贫、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在贫困村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南平镇杨家村在第一书记许开平的带领下,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并积极围绕产业扶贫想办法、谋出路,建成300亩的高标准设施栽培葡萄产业园,发展虾稻连作700亩、棚架梨200亩、三红蜜柚100亩,使以前的“空壳村”年均收益达10多万元;村两委为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方案,帮助贫困户龚光平通过养羊摘掉贫困帽子。二是加强资金统筹支撑产业扶贫。县委、县政府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要求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资金的60%用于带动贫困户,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在65个贫困村投入1.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8个,带动1935个贫困户稳定脱贫,使65个贫困村村平增收6万元。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借助“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民企联村、精准扶贫”“全国社会扶贫日”等系列活动东风,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产业扶贫,营造“人人皆愿为”的社会氛围。全县1714名人大代表与3261户贫困户“结对子”,4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安排1家企业帮扶。湖北车桥凤凰山农业有限公司将年营业额5%的资金用于精准扶贫,主动履行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近四年全县通过“扶贫日”共募集资金946万元,全部用于支持贫困对象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战没有退路,只能前行。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已成为公安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公安县将继续以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为落脚点,以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为关键点,以创建“三个合作社”为着力点,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推进全县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向高效迈进,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贡献公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