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下辖5个街道56个社区、5个乡镇47个村,户籍人口537393人,其中农业人口92999人。现有有贫困村12个,贫困人口3918户12500人。
近年来,沙市区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打造“小精尖”产业扶贫模式,努力探索中心城区开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截止2018年9月,12个贫困村均形成与全区一致的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超3000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主导产业,户均增收近5000元。2018年,全区要实现整区脱贫目标。
一、 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
沙市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5个乡镇中已有2个乡镇征地拆迁后基本城市化,1个乡镇作为我区工业主战场基本工业化,剩余2个乡镇是我区农业主战场。特殊的区情和少量的农业人口,决定了我区在产业发展上只能走“小精尖”路线,同时,紧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背靠长湖优良的水资源优势,使我区将产业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城郊蔬果和虾稻种养两个特色产业项目上。
为全力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区委、区政府出台《沙市区产业扶贫奖励补助办法》,每年拿出2000万元的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种养业予以重奖,同时以村集体带头成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大规模的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形成相对规模的特色产业板块。截止2018年10月,全区30余万亩农田已有近22万亩集中到大户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土地流转率高达72%,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近15000亩,涌现出一批像荆楚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10000亩)、荆香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土地流转8000亩,其中2033亩为贫困户土地,每年为贫困户支付土地流转金135.6万元)等一批种养殖大户。全区稻虾连作和蔬果种植面积已达近15万亩,年产小龙虾近1.6亿斤,销售收入近10亿元;年产精品再生稻近500万斤,销售收入近2500万元。蔬果大部供应本地市场,价格相对有保障。小龙虾、再生稻、蔬果已成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农民贡献收入均超过10000元。
二、 注重效益提升升级特色产业
农业效益提升,规模化、设施化、品质化是第一步,如何将小产业做精做尖,将效益更大化,全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适度发展旅游农业,努力实现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沙市区一方面着力引导辖区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无公害高附加值农副产品,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与长江大学“联姻”,积极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从而在更高技术层面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规模化以及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小胡鸭公司开发的蔬菜系列产品逐步打开市场;荆香缘公司开发的精品霸王虾走出国门,进军世界杯,并在中东阿联酋市场卖出了每公斤735元的身价;金穗公司开发的再禾香精品再生稻零售价可以卖到6元钱一斤,这些升级的农副产品给企业和相关联的农户和贫困户带来了更大的效益和实惠。另一方面,全力推进休闲、观光、采摘、旅游农业,引导市民下乡消费,发展农业服务业。观音垱镇坮林村林盛农业公司的1000亩莲虾产业园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来休闲采摘,公司甚至省去了找销路的麻烦。金鸡村的红樱桃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樱桃和桑葚,在3天之内被采摘一空。批量的游客还带动农家乐的餐饮、住宿和农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从低、中、高端的全覆盖,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了农业效益的更大化。
三、 助力增收脱贫用好特色产业
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态势为助力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铺垫,贫困村、贫困户纷纷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同时区委、区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自主发展、抱团发展、保障发展,建立与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达到了产业助脱贫的效果。一是对自主发展的进行“扶”。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瞅准良机、下定决心自主发展稻虾种养、蔬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的,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奖补,降低自主发展风险,同时,提供从技能培训、小额信贷资金支持、扶贫项目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部门帮销扶贫等全方位的扶持。充分发挥部门联村的作用,特别是注重发挥工会、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资源优势,发动单位、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通过部门帮销扶贫,与帮扶村签订订单协议,发展订单农业,消除销路顾虑。近两年来,通过在政府帮扶下实现自主发展脱贫的贫困户超过1200户,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二是对抱团发展的进行“奖”。对于已经闯出一片天地、获得产业发展红利的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倡导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租赁返聘”、“全产业链”合作、“产业代销”、设立扶贫车间等模式,带动贫困户、村民抱团发展,履行社会义务。对抱团发展的贫困户和吸纳贫困户用工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按每吸纳一名贫困户稳定就业给予3000元奖补。各农业新型主体积极响应政府脱贫攻坚号召,主动帮贫带贫,与新型经营主体达成抱团发展合作意向的贫困户超过1400户。同时,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全区贫困户就近固定务工人数超过1700人,仅荆香缘、林盛两家聘请贫困户用工每年就超过2000人次,贫困户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6000元。三是对保障发展对象进行“兜”。对于无土地、无劳力、无资本的贫困对象,采取流转土地奖补(区政府对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按每亩100元对贫困户进行奖补)、村级扶贫项目收益分红(将扶贫项目产生的收益拿出50%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农业龙头企业返利(荆香缘等龙头企业除高价收购原料虾、聘请农户参与合作发展外,每年还拿出部分资金对贫困户进行捐助)等措施,保障“三无”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总之,沙市区抓产业促脱贫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和健全,小龙虾、再生稻等主导产业还未打响品牌和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合力,农产品的深加工体系还不够成熟等等,下一步,沙市区力争通过2-3年努力,到2020年,将2个农业乡镇都打造成特色小镇,所有12个贫困村都深度融入全区特色产业发展,3918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比例达到100%,户均再增收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