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最硬的仗,派最能打的人——来自我省首批脱贫摘帽县区的启示之三

发布时间:2018-09-2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黎海滨 孟静 通讯员 王欣 李绍伦 温宜飞

拔穷根,摘贫帽,是一场攻城拔寨的硬仗。

8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红安、神农架与远安三县区采访,看到大批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抛家舍业奔波在穷乡僻壤。他们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扶贫工作业绩,更赢得了基层群众的点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他们堪称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线扶贫干部的精神状态与干劲怎么样,直接关乎是否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省扶贫办负责人如是说,“最硬的仗,必须派最能打的人。”

她为五保户补裤子真心真情解民忧

8月15日,记者到红安县高桥镇采访,了解到扶贫女干部给五保户补裤子的故事。

一天上午,高桥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何春芳,到驻点村詹家湾村五保集中点查看五保户生活情况,发现63岁的五保户詹仲华老人正在家中缝补裤子。

詹仲华老人先天驼背,眼睛老花,手脚也不灵便。

看到何春芳进门,詹仲华老人随口说:“太好了,你来得正好,我这裤子缝补不拢。”

见此情景,何春芳当即接过老人手中的活儿,坐在老人的对面,一针一线将裤子缝补好。老人开心地笑了。

第二天,何春芳回家找出几套衣服,又专程送到詹仲华老人家中。

记者了解到,何春芳主管高桥镇精准脱贫与农业农村工作,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她一周工作六天,周末不休息,忙碌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经常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因加班太晚太多,她曾被人误以为“下班忘记关灯”。同事们笑称她是“女汉子”。

为了加强与贫困户的联系,她将个人电话留在村里,公布上墙。无论是清早起床,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接到贫困户的咨询电话与短信,她都会一一耐心作答。

“何春芳与贫困户联系紧密,半夜接电话从不嫌麻烦。”高桥镇主任科员童爱香告诉记者。

在“何姐”的带领下,高桥镇精准扶贫工作连续三年全县考核第一名,2017年全市脱贫评估验收第一名。

因忙于驻村扶贫工作,何春芳未能赶在母亲临终前见上最后一面,留下终生遗憾。她只能擦干泪水,以出色的扶贫成绩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淳朴的高桥镇百姓称赞何春芳是“最美扶贫干部”。她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关键在于她的本质、她的内心、她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红安县副县长鲍晨辉告诉记者,全县共有1万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包保贫困户,何春芳是其中表现优秀的一员。

杏花乡马榜村工作队长钟顺喜,听说贫困户房屋半夜着火,他第一个到现场扑救;贫困户周代合妻子大病住院,他不仅去看望还动员单位同事捐款。村里水库维修、安路灯、建产业等等,事无巨细全部全程参与,用钉钉子的精神,抓真抓实。县委书记余学武说:扶贫工作队就是五六十年代驻村干部的精神再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像尖刀兵战斗在一线,对脱贫攻坚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突击作用!

自2015年以来,红安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组织9724名党员干部包保39426户贫困户,抽调1398名优秀干部组建399个驻村工作队和12个督查队,做到乡有督查队、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人。实行专业化培训、制度化管理、常态化督查、人性化关爱,全面落实驻村“五天四夜”工作制度,工作队员每周在驻点村工作5个白天,住4个晚上,当好脱贫攻坚战斗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美丽乡村建管员、乡风文明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采取召开场子会、上门走访、共进晚餐、慰问帮扶等办法,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当年红军的好作风又回来了。”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红安县驻村干部化解各种矛盾纠纷1872个,为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6883个;2017年全县信访量同比下降30%以上。扶贫干部与群众共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用真心真情赢得群众的好评。

扶贫“硬汉”驻村“望山跑死马”的贫困村脱贫了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入山林。”在偏远的神农架大九湖镇东溪村,记者见到了被称为“硬汉”的林区财政局精准扶贫干部李军。

东溪村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南边陲,抬头见群山,地无三尺平。作为典型的高山村,因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住环境脏乱差。全村唯一一条主通公路,竟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水泥路”。2015年核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7户338人。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李军于2016年4月带领驻村工作队正式入驻东溪村。两年来,他们以“绣花”精神作指导,以暖心为针、贴心为线、爱心为布,在东溪村“绣”出了一幅精准扶贫攻坚的新画卷。

山路弯弯,最窄处仅能容单辆车通行;崎岖不平,户与户之间“望山跑死马”。李军不辞辛苦,一户户走访,累计入户调查500户次以上,掌握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然后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施策,对症下药。

贫困户黄老汉单身多年,一直靠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为生。李军了解情况后,组织黄老汉参加技能培训,搞起中蜂养殖,年收入达到四五万元。随后,又鼓励他申请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易地建房125平方米。实打实的支持,让黄老汉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李军亲力亲为,带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建水池、安管道、修公路、搭板桥,实现全村通组公路基本硬化,家家户户饮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还配合国家电网援建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光伏发电收入。

两年来,李军和队员们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推动东溪村从种玉米土豆转型到种植川乌、魔芋、冷水红、烟叶等经济作物,实现生态种养多元化发展。全村经济从2015年的人均5000元左右,上升到2017年7700元以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

在神农架林区,像李军一样,67个驻村第一书记奋战脱贫攻坚一线。

有一种责任叫“有求必应”“第一书记”走进乡亲的心窝

49岁的谢德春,是远安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2013年被县委选派到花林寺镇宝华村担任“第一书记”。今年是谢德春驻宝华村的第6个年头,村里情况她如数家珍。

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年,谢德春的足迹就踏遍了宝华村的边边角角,她凭着一颗赤诚的心,走进了宝华村父老乡亲的心窝里。

在宝华村,大伙儿甭管遇到啥事儿都习惯了先去找谢书记。因为只要找到她,她总会认真仔细查,竭尽全力帮。

村民徐明三,一家5口人,其中3人有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三番五次找到谢德春,不甘心靠拿补助过日子。

谢德春带着村干部一起为他量身定制了10余条帮扶措施,通过合作社为其提供资金5000元发展养牛和养猪产业,帮他把养殖场通水、通路、通电,并以个人名义为他担保,贷款5万元发展生产。

去年秋收时节,徐明三家的万斤包谷已成熟,但家里劳力不足,收了好几天,包谷地里还有大半。“再不赶紧收完,遇上坏天气怕是要烂在地里,这一年又白忙活了。”正当徐明三一脸愁容,谢德春带着7名机关干部一口气帮他收完三亩地的包谷。到年底,徐明三一盘算,全家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终于脱了贫!”徐明三一家对谢德春万分感激,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单位。

村民们都说,“谢书记有一颗女菩萨心肠,她见不得别人苦,有多大力就帮多大忙。”大伙儿也早已把谢德春当成自家亲戚,记者跟随走访时,一路都能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谢书记您来了,快进来喝杯茶!谢书记,到饭点了,留下吃饭吧!”

谢德春的事迹只是全县干部扶贫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远安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7名县委常委包保7个乡镇、15名县级领导包保15个重点贫困村,103个村“第一书记”对接帮扶、628名精兵强将脱产驻村,2400余名公职人员结对帮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全体干部争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上一篇:精准扶贫用心用力用情
下一篇:“烫”出致富路 生活“串串香”——沙市区贫困户刘艳成脱贫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