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培育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力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多年来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各类农业干部和产业技术人才近百万人,不少学员已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振兴地方经济的栋梁之才。今起,本报与省农广校联合推出“农广校学员风采”专栏,向广大读者展示新时代农民学员的风采。敬请关注。
农村新报讯(记者黄艳平、通讯员李志华)“我要种出全国最好吃的苕。”近日,湖北根聚地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德顺信心满满地说。
五年前,全国最大的甘薯基地落户湖北红安县觅儿寺镇徐家楼村,“红安苕”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在此之前,当地红薯产量低,亩产不到1500公斤,农药依赖性强,卖不出好价钱。2014年,周德顺在红安流转了3000亩土地,请来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摒弃传统农药改用生物除草驱虫,引进收割机、拖拉机等设备,对红薯进行改良换代。
当地一年只种一季红薯,周德顺尝试着在大棚投苗。“大棚的气温适合红薯生长,采用分期投苗,可以一直从3月份种到12月份,市民可随时吃到‘红安苕’。”
实践中,周德顺发现,要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得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于是,公司连续3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对全县200多红薯种植大户进行培训。
之前,农民大多用自建的小仓库储藏红薯,根据经验加水、降温,红薯易腐烂。2015年,周德顺到国外考察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中国第一条红薯清洗、分拣生产线,建成中国第一个智能红薯保鲜仓库。
2017年,公司红薯亩产达到30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达2.5元,均是过去的2倍。带动240户贫困户增收,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薯好如何卖好?周德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多是将红薯蒸烤后食用,国外则多是将红薯全粉加入到面包、面条等食物中,红薯做成的面包品种多达1000多个。周德顺多次找农业专家,成功攻克了红薯在切开后易变色,生全粉易糊化等技术难题。现在,公司已研发出面点、烘焙、冰激凌、奶油、面条、饼干等专用生全粉,与面粉组成了黄金搭档。“把红安建成中国苕都,成为全国红薯集散地。”周德顺说,他正在流转更多土地种‘红安苕’,带农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