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阳新蔡贤村:一波三折的养蚕路

发布时间:2018-10-23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志刚 通讯员 蔡克智 程应平

金秋的一个上午,走进阳新王英镇蔡贤村,好一派繁荣景象。桑园里,一株株桑树在秋风中摇曳;养蚕厂房里,一个个雪白的蚕宝宝正“贪婪”地吃着桑叶;加工厂里,一台台机器飞速运转,一床床蚕丝被加工装袋。

蔡贤村地处幕阜山北麓,山清水秀,以前是集老区、库区、穷区于一体的典型贫困村。村干部蔡克伟说,2005年前,村里没啥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8万元。

2005年底,蔡召成当选村支书,开始带领村民探索致富路。他说,试过不少产业才走上种桑养蚕路,2017年产鲜茧11万斤,今年可达到12万斤;去年收入500多万元,利润逾40万元。“别看现在发展势头好,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呀!”

党员示范,试出致富路

“发展过多少产业?养牛、养鱼、种香芋……以前都试过,但都没成功。”蔡召成说,零打碎敲,形不成产业链,赚不到钱。什么产业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08年,他带着村民前往浙江湖州、桐乡考察桑蚕养殖,回来后决定种桑养蚕。

养蚕能赚钱吗?村民们不信。“我和7名党员每人腾出3亩地,先行先试。”第一年每家获利5000元,看到能赚钱,村民开始跟着干。

2009年12月,蔡贤村成立桑蚕产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入社,开始连片种桑、分户养蚕。入社的村民在家自建蚕房、种桑养蚕,合作社为其提供桑苗,并对其建蚕房、养蚕进行技术指导。

2011年,合作社种桑规模扩大到1300多亩,社员118户。“大家看到了种桑养蚕致富的前景,积极性很高。”

建加工厂,延伸产业链

也是在2011年,蚕茧市场价格开始一路下滑。合作社养殖规模虽然扩大,但社员收益却开始减少。“养蚕致富信心动摇,质疑声四起,有村民不愿再养蚕。”

村两委一班人开始探究原因。“蚕茧都由江浙一带的老板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要低不少。”蔡克伟说,再好的蚕茧,都卖不起高价。“如果不想办法,刚开始的产业就要夭折了。”

“必须延伸产业链,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重振村民种桑养蚕的信心!”2011年8月,合作社出资建起蚕茧加工厂,高于市场价收购社员的蚕茧,保护其种桑养蚕积极性。蚕茧被加工成丝,制成蚕丝被、蚕砂枕对外销售,当年社员每股分红75元。

加工厂里机器轰鸣,蔡召成指着雪白的蚕丝说:“当年合作社还注册了‘仙岛湖’商标生产蚕丝被。10斤蚕茧抽1斤蚕丝,1斤蚕丝卖330元,价格一直没变过。”

因生产的蚕丝被是100%纯桑蚕丝,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村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信心又回来了!

做大做强,建工厂集中养蚕

2013年前后,蔡贤村又出现村民陆续退出种桑养蚕的情况。

原来,周边8个村都实行连片种桑、分户散养,但都失败了。这对蔡贤村的影响非常大,不少社员纷纷退出,合作社到了生死关头。

40岁的熊早园是村里的养蚕能手,在分户散养时不断遇到蚕死亡。她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养殖已非常精细,但因资金有限,自建蚕房条件简陋,难以达到要求,消毒不过关,温度控制不到位,蚕容易出现大面积死亡。”蔡克伟说,养殖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分捡,将大蚕与小蚕分开养殖,否则会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村两委多次开会讨论,决定合作社实行公司化管理,改变养殖模式,由分户散养变为集中养蚕,由合作社出资按统一标准建养殖厂房,雇请社员专门负责养蚕、到加工厂务工、做桑树基地的田间管理。

当年,合作社购买大型通风设备,陆续建起5个集中养蚕分厂。合作社还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养殖技术。

“现在加入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有319户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种桑树3000多亩,明年计划将桑树规模扩大到5000亩。”对未来发展,蔡召成信心满满。他说,村里筹资300多万元修通了7公里产业公路,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产业大楼,就是要把桑蚕产业做大做强。

上一篇:产业扶贫扶到“根子”上 公安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下一篇:彭军在河南老促会来鄂考察座谈会上强调 全力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