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邬阳乡小园村“脱贫之星”蔡宏召的有机茶园里,10余名村民正帮忙采茶。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俊华 黎海滨 通讯员 汪正玺
【开栏的话】
今年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继红安县、神农架林区与远安县去年底首批脱贫摘帽后,我省今年要确保实现104.6万人脱贫、963个贫困村出列、17个贫困县摘帽、28.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到后来难度越大。为真实记录今年17个贫困县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决战贫困的精神风貌,本报今日起推出《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脱贫摘帽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无港口、无机场——地处鄂西南深山的鹤峰县,曾被人称为“五无县”。“五无”,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
中国革命的红土、民族文化的厚土、生态完好的净土、资源富集的沃土、正在开发的热土——而今,到过鹤峰的人,常用“五土”形容这块待琢的璞玉,这颗深山的明珠。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从“五无”的戏谑,到“五土”的夸赞,鹤峰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拐过一道又一道急弯,10月中下旬,记者深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探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来的深刻变化。
“富饶的贫困”怎么破
——交通破局,筑牢发展大底盘
鹤峰很“富”。全县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是全省优质茶主产区、中国南方薇菜集散地和世界唯一的野生葛仙米产区、全国最大的箬叶产区和出口基地,水能资源蕴藏量100万千瓦,页岩气资源量3000—5000亿立方米,磷矿储量11亿吨,拥有5A级景区品质的旅游资源5处、4A级的8处。
鹤峰很穷。2014年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户2.33万户7.15万人。全县农村户籍人数19.84万,贫困发生率达36%,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贫困县。
巍巍群山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也阻挡了山里人脱贫致富的脚步。鹤峰为山所困,交通是最大瓶颈。
要想富,先修路。鹤峰向“富饶的贫困”宣战,从改善交通破局。
作为迄今不通高速的县,修一条高速大通道并入全国大路网,是鹤峰人多年孜孜以求的梦想。可在崇山峻岭之中开山劈岭、架桥筑路,谈何容易!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大山。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2015年12月18日,设计全长55公里、估算投资63亿元的宣(恩)鹤(峰)高速公路正式开工。鹤峰人的“高速梦”指日可待。
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既要打通高速大动脉,更要畅通大山深处的内循环。
几年前一个揪心的画面,至今深深刻在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鹤峰县委书记王小平的脑海里。
画面拍摄的,是鹤峰县最偏远的村——渔山村,村民张凡英带着两个孩子坐索道“铁篮子”穿越峡谷的情景。“铁篮子”下,是500米深的峡谷。这条740米长的简易索道,不仅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176户村民进出大山的通道。“云端求学”的照片一上网就引起广泛关注,让人痛感山区出行的艰难。
王小平深受震撼。他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一条高速路,如果没有蛛网似的村组路,缺乏大通道和内循环,鹤峰的脱贫路、小康路,都将是“断头路”。
一场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攻坚行动,在深山腹地铺开。2015年以来,该县统筹各类资金37.47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13.4亿元。全县205个村全部修通水泥路,村村通了客运班车。10户以上的自然村(组)全部通砂石路。
“路修好了,脱贫就有了希望。”2016年10月,该县最大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鑫龙茶业公司将加工厂建到了渔山村。家门口有了茶厂,村民种茶的热情高涨,去年春茶收入超过120万元。
“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4元,今年将超过1万元。”村支部书记饶以明喜滋滋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安全饮水工程、宽带进村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易地搬迁工程……随着一系列扶贫基础性工程实施,鹤峰脱贫的“底盘”越筑越牢。
稳定脱贫靠什么
——产业扶贫,夯实脱贫致富路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没有产业带动,群众很难脱贫;缺乏可持续的产业支撑,稳定脱贫难以实现。
鹤峰地处北纬30°,是优质茶产区“黄金纬度带”,群众自古就有种茶的传统。推进产业扶贫,县委、县政府把目光聚焦到茶叶上。
10月19日,秋雨蒙蒙,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万亩茶园,一垄垄茶树依山就势绵延逶迤,如绿浪起伏,似万顷碧波。
木耳山万亩茶园是该县鑫农茶业公司租赁荒山,历经数年开荒建成。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鑫农公司先后将大山深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68户贫困户338人搬迁到这里,探索出了“公司+基地+移民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55岁的搬迁户彭柏林,夫妻二人靠承包经营管理20亩茶园,今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刚考了驾照,还买了一辆新款大众牌轿车,日子过得好得很!”邻居指着停在楼前的新车告诉记者。
木耳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柏芝介绍,靠经营管理茶园和服务生态旅游观光,包括彭柏林在内的68户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新楼房,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木耳山茶园,是鹤峰坚定不移推进茶产业扶贫的典范之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扶贫攻坚办主任陶拥政说。
经过连续几年培育,鹤峰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5万亩,全县9个乡镇184个村产茶,茶叶加工厂1170家,茶农3.5万户,从业人员14万人。茶叶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
“一叶”兴旺百业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建“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为抓手,持续提升以“四叶一畜”(茶叶、烟叶、箬叶、蔬菜和畜牧业)为主的特色扶贫产业。
壮基地块头。全县“四叶一畜”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57万亩,农村居民人均7.9亩,覆盖89%的贫困户。
扬企业龙头。激励引导全县256家企业、259家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参与脱贫攻坚,带动15815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引金融活水。开发“金财扶贫贷”“金财高山致富贷”“金财福企贷”等系列产品,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3.74亿元。
拓电商新路。探索“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新路子,建成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个电商体验中心和164个村级电商网点,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4.18亿元,带动2.4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736元。
企业到村,产业到户,就业到人。全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85%。
产业扶贫,夯实了鹤峰稳定脱贫之路,更铺就迈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内生动力从何来
——精神扶贫,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距鹤峰县城60公里的邬阳乡小园村,满山茶园绿意盎然。41岁的蔡宏召与妻子穿梭在茶垄间,给茶树修枝除草。
“今年茶叶收入超过10万元。”蔡宏召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精气神十足。
可4年前,蔡宏召还是个垂头丧气的穷汉子。“那时候,母亲生病,两个娃上学,家里揭不开锅,几亩茶园险些抛荒。”
“同是男人,论个头和力气不比他们差,为啥上台的不是我?”2014年,小园村组织“最美家庭”评选会,邻居们纷纷上台讲脱贫致富故事,坐在台下的蔡宏召感到无地自容。
自此,蔡宏召夫妻俩不再懒散,起早贪黑精心侍弄6亩茶园。普通茶园转成有机茶园,需要3年时间。当年,蔡宏召的茶叶收入只有6000余元。次年增加到2.6万元,2016年达到3.8万元。2017年,他的茶园成功通过有机认证,茶叶收购价比普通茶叶高出5倍,收入一下攀升到9.1万元。
自己脱贫不说,蔡宏召还积极带动贫困户致富。两年间,他手把手教会20多位村民掌握有机茶的种植和采摘方法。
2017年底,蔡宏召被评为“最美家庭”。他扬眉吐气,把牌匾高挂在门楣上。今年2月,他又被评为“脱贫之星”,并在全县脱贫攻坚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整天戴着贫困户的帽子睡大觉!”蔡宏召的现身说法,赢得热烈掌声。
从垂头丧气的穷汉子,变身意气风发的“脱贫之星”,蔡宏召只是鹤峰县推进精神扶贫涌现出来的群星中的一颗。
曾几何时,鹤峰农村整酒成风,抹牌赌博成了生财之道,好逸恶劳被当成时尚,贫困户“吃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
人无精神不立。精准扶贫,物质上的帮扶只能治标,精神上的扶贫才能治本。从2014年开始,鹤峰县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最美鹤峰人”“最美家庭”“最美乡村(社区)”评选,对评上的脱贫典型,县里从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和激励,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5年来,全县共评选出“最美鹤峰人”50人、“最美家庭”50户、“最美乡村(社区)”15个,其中贫困户19人、贫困家庭21户、脱贫示范村3个。同时,全县每年评选“我脱贫我光荣”示范户500户、“我致富我光荣”示范户80户。
群星闪耀,榜样带动。“脱贫光荣,争贫可耻”的理念在鹤峰深入人心,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成为一种自觉,“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的自强奋斗蔚然成风。
鹤舞群峰武陵动,脱贫致富会有时。鹤峰摘掉的将是“国贫县”的帽子,升腾的是干事创业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