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向相辉
酉水河,潮涨又潮落。
“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一篙却不能落底……”小说《边城》这样描绘鄂湘渝边区这条美丽的河流,住在这条河边的来凤人勤劳而坚韧,聪明又灵巧。
祖祖辈辈,这个土家族的发源地都在努力实现小康生活梦想。然而群山茫茫,“老、少、边、穷”的帽子,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
新时代,在这个深度贫困的主战场,来凤人正拉弓满弦,激战正酣,打响7万多人攻坚脱帽的决胜战役。
壮士断腕,基层组织大换血
2016年初冬,刚履新的来凤县委书记邢祖训赴某城郊村调研,精准扶贫已经开展好几年,67岁的村支书对全村贫困群众基本情况竟一问三不知,产业发展更是一头雾水。走访另一个村,村支书经常脱岗,住在县城,很少过问村里的事。
摸底显示,全县8个乡镇185个村支部书记普遍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脱节。2017年,中组部到来凤调研,明确指出一些村级班子凝聚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无法发挥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7年10月15日夜,县委常委会议室灯火通明,一场涉及全县半数村支部书记大换血行动方案的讨论持续至深夜。
“这些老同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直接换掉,是否妥当?”“今年不是换届年,调整力度如此大,来凤历史上尚无先例,会不会出现局面失控?”会上出现担忧声。
“2018年是来凤整体脱贫摘帽年,任何犹豫和胆怯都可能贻误战机!”县委常委迅速统一思想,打出一套村级干部调整的组合拳。
大换血启动。县委出台政策,把村支书岗位作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成长的快车道,在扶贫主战场上出色者可火线提拔,15名县直单位干部主动报名奔赴前线,其中包括1名正科级干部、3名副科级干部。
组织部门突破村域界限、身份界限、职业界限,采取村外选请、机关选派、异村任职、能人回乡等多种选拔渠道,破解农村人才难找、难用的难题。
“让想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舞台!”至10月底,95名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村支部书记顺利替换上任,成为扶贫攻坚中流砥柱。
强化作风,沉到一线促整改
“怎么才来检查?”11月7日,立冬日,天色阴沉,来凤县降下今冬第一场雪,田永贵终于住进州中心医院肾病内科病房。
“实在是抽不出空。”田永贵抱歉地回应大夫紧皱的眉头。“血肌酐超出正常值3倍多,这意味着肾病已转入中期。”为冲刺脱贫摘帽最后一公里,他足足在村里连轴加班1个多月。
“你心里装着所有贫困户,唯独没你自己。”在乡亲们再三催促下,腿脚已水肿的田永贵才踏上就医的班车。
在鄂渝边境,百福司镇木车坝村就是后进村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60多年,这个特困村没有一条硬化公路,每逢赶场,裤腿上沾满泥浆的准是木车坝人。
作为驻村尖刀班班长、新任村支书,田永贵上任伊始就实施干部作风大整改。
150个贫困户,田永贵几乎踏破了门槛。176位留守老人,子女在远方打工,田永贵把手机号码写在老人的墙上,他的私家车成了村里的“救护车”,经常半夜载着村民急诊。
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村里发展起300多亩羊肚菌大棚,胡蜂产业俏销鄂渝,一次就签订了260万的订货合同,多年未修成的4.5公里出村公路如今又平又直,一直延伸到赶场的集镇。
今年来,来凤县掀起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大行动,成立34人扶贫督战队,常驻乡村即访即查,对发现的问题一周内下达整改令,对亮红牌的扶贫单位一把手问责追责。截至目前,已有5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诫勉谈话21人,公开曝光扶贫领域腐败的典型案例34起。一批“木车坝式”的后进村面貌焕然一新。
绿色打底,产业造血可持续
绿色,是来凤的底色,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0.5%。
“好浓的香气!”11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来凤县一润藤茶公司采访,仓库里全部是今年刚收获的藤茶。“普通鲜叶20元/斤,龙须260元/斤,已经在田间地头建了17个收购点。”总经理邹文祥介绍,公司前期已投入1000多万元采购鲜茶。
藤茶,又称为“土家神茶”,这种武陵山区传统野生藤蔓药物黄酮含量达45%,超过已知所有植物,还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硒元素,对降血压、养肝护肝有奇效。
2008年,该县研究出大田直插的成熟方法,大大降低了种苗成本,这项技术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截至2017年底,来凤8000余贫困户从事藤茶种植,藤茶种植基地达4.5万亩,全国藤茶第一县名副其实。
目前,该县已引进30多家精深加工企业,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实现茶精粉、黄酮提取物、藤茶饮料、医药保健品、面膜等50多个品类的大规模全产业链生产,藤茶种植每亩能够带来8000多元的收益,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叶”。
穿行在来凤大地,生机扑面,绿意盎然,武陵山最大的鲜花种植基地、最大的食用姜基地、最大的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一座座生态型产业大本营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