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靠山吃山,竹山“吃法”不一般

发布时间:2018-11-1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张华魁 程平

挖掘机开挖茶槽,村民栽种树苗,技术员现场指导。11月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十堰市竹山县楼台乡金坪村,一幅热闹的种茶场景呈现眼前。“用绿色品牌换‘金字招牌’,寻求绿色崛起。”县委书记龚举海介绍,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33.16万亩,80%的贫困户通过林业产业增收;昔日的荒山野岭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调结构——

林特产业蓬勃发展

11月9日,柳林乡墨池村的核桃种植基地,徐明富正招呼乡亲们修枝,大喇叭里传来歌曲《好日子》。“地里种的东西不同,日子过得就不一样。”徐明富说,村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以前,乡亲们只会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年年种、年年穷。

2015年,徐明富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核桃、板栗,果树成活后,又在林下套种川乌、平术等中药材。“同样一块地,能挣两份钱。”徐明富介绍,明年,果树和药材年产值可能达到100万元,而且,越往后效益越好。

他的成功,让乡亲们意识到,靠山吃山也有不一样的“吃法”。村里开始尝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烟叶、果树、中药材定为主导产业。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有烟叶3000亩、果树2000亩、药材1000亩。去年,该村产业收入100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1.1万元。

得胜镇圣水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结合高山地形,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现发展茶园3100多亩,培育出“圣水”“星梦”两个资产千万级茶产业企业,带动全村130多户贫困户增收。去年,圣水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念好“山字经”。竹山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茶叶等林特产业基地79.3万亩,培育南方红豆杉、香樟、桂花等景观苗木基地5000多亩,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入手,扶持培育林业企业4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300多家,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同时,该县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1060名生态护林员,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管护质量考核。“原先的‘穷山恶水’,种出了金山银山。”县长陈建平介绍,该县2017年实现林业产值22.8亿元,同比增长18%。

换思路——

生态旅游致富一方

几年前,听说村里要搞旅游,文峰镇太和村村民吴艳十分不解:“咱这山水确实好看,可好看能当饭吃?”

11月10日中午,送走了两桌重庆客人,吴艳一边收拾自家的农家乐,一边笑呵呵地说:“好山好水,就是能当饭吃——去年,我家光是农家乐就收入9万多元。”

太和村地处竹山和房县交界,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2014年,县城关镇致富带头人黄治虎在该村流转山林3500亩,种植腊梅、樱花、桃树等多种苗木花卉,把梅华谷打造成绵延十里、四季有花、绿意盎然的生态景区。仅流转土地费用,就给村民带去近100万元收入。

景区建起来,游人多起来,太和村成立了农家乐合作社、花卉苗木合作社,61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如今,太和村以“梅花谷”旅游业为核心,种植花木、猕猴桃、车厘子等苗木果树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宝丰镇喻家塔村。这个山村曾经偏僻封闭,如今小桥流水、瓜果飘香,正集中建设凤凰堰水利景观、农事农耕体验园、花卉茶叶产业园等。“土地流转给企业了,一亩地1000元。我在产业园干活,一年两万元工钱,年底还有分红。”贫困户方玉兰用“三变”来形容如今的日子:村子变成了景区,村民变成了股民,上山变成了上班。“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竹山的好山好水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龚举海介绍,该县着力打造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竹房城镇乡村旅游带,已建成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5家,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带动群众通过从事旅游服务、林特产品销售等增收。

据统计,竹山县2017年接待游客225.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61亿元,预计2018年旅游人次可突破29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亿元。

上一篇:武当山“一把手”驻村攻坚
下一篇:让娃娃鱼“坐上”发展快车——竹溪养殖大户生意经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