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敏 通讯员 阮班明 朱建青 韩秀嫣
“来时人是‘江小白’,现在晒成了‘江小黑’。”11月19日,红色革命老区——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公路改扩建施工现场,干活的村民笑着夸赞驻村第一书记江伟兵。
江伟兵是襄阳市委宣传部派驻苏区村扶贫干部,2016年驻村以来,不管是酷日当空还是大雪封山,总能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班子软弱乏力等问题,江伟兵千方百计找项目、扶产业、强基础,努力把村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扶助村民奔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路。
脱贫路修通了、猕猴桃成熟了、电商平台搭好了……而随着今年底最后一批55人脱贫,苏区村也将彻底摘掉穷帽子。
深入农家解民忧
“为啥别人能当困难户,我就不能当?我家里可是穷得叮当响啊。”驻村第一天,一个40多岁的村民找江伟兵“哭鼻子”。
入户走访时,江伟兵时常思考这个问题。“群众心里有疙瘩,可能是觉得扶贫政策不公开,不透明,逐渐和干部产生了隔阂。”
消除隔阂,是他的首要工作。逐一上门看房屋、查收入,重新梳理摸排扶贫对象,他心里慢慢有了一本账。今年4月,村里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重新进行评议,对部门结对联系帮扶对象实施动态管理。
公开如一缕阳光消融了群众的猜忌,将有“硬伤”嫌疑的贫困户提交上报进行大数据比对核查,也彻底解决了结对联系帮扶厚此薄彼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上级组织的嘱托和信任,承载着全村群众的期盼,要多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多办实事。”驻村之初,江伟兵踩着大雪跑完100多个贫困户,以“接地气”的方式宣讲扶贫政策,了解贫困户真实需求。
“我找村干部告了8年状,门前的路就是修不好。”贫困户郑永根反映。
路不修通,何以致富?江伟兵多方筹措后,今年初,郑家店1公里沿河路硬化完成,40多户村民不再趟水过河。南白公路苏区段破损严重,他争取上级支持、联系社会力量,筹资500多万元,10月开始整修扩宽,村民的山林被占,没人索要一分赔偿。
多兴产业壮集体
“驻村扶贫,不是单纯的物质投入,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这样才能彻底铲除贫困根源,我们坚决杜绝‘养懒汉’。”进村两年,江伟兵一直坚守这个原则。
一改过去送钱送物的做法,工作队制定扶贫奖扶办法,按户均500至2000元标准,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实行多劳多得多奖扶。目前,村里培育了5个养殖大户,还带动70多个贫困户发展养殖,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贫困户脱贫摘帽后,还可能会返贫,如果工作队撤走了,怎么办?江伟兵认为,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是根本。
立足温泉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该村长远发展定位于乡村旅游;结合气候、土壤条件,中长期产业选择红心猕猴桃项目;短期内见效快,借助光伏发电扶贫政策,建成100kw光伏发电。
2016年底,苏区村动员群众在郑家店流转土地30亩,新建第一批红心猕猴桃示范基地,今年已初见成效。现在,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全部达产后,亩均可增收2万元。
多个产业叠加,原是空壳子的苏区村,今年集体经济收入一下子突破15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扶贫就有了底气,我们还能对困难农户实行临时救助。”村支书郑思群说。
扶贫重在志与智
“我又攒了50个鸡蛋,请帮我卖出去。”每隔几天,贫困户龙顺乾都会到村电商旅游服务中心卖土鸡蛋。
贫困户发展种养,但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销路是个问题。郑思群说,今年,扶贫工作队引进华夏创谷公司,借助“淘实惠”电商平台,新建电商中心,帮贫困户网销农特产品。5月31日,电商中心开业首日,销售额就突破8000元。
“扶贫重在扶志和扶智,关键在引导村民接受新事物,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发展方式,适应市场新变化。”江伟兵说。
每个季度,他都要给贫困户培训,传授电商知识,包装农特产品。有了电商平台,农产品发往北京、广东等地,村民脱贫致富信心大大增强。
贫困户彭国全养羊160多只,去年冬天草料无法保障,损失巨大。江伟兵上门沟通交流,收集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帮他转变发展理念。
后来,彭国全将养羊规模减少到90只,同时增加养鸡300只,散养家兔20多只,还承包了鱼塘,从单一经营走向多种经营,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今年,彭国全家庭收入将突破8万元,还被评为谷城县“十佳脱贫示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