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好面子 实里子 金点子 ——应城方集村发展“三部曲”

发布时间:2019-01-0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郑毅 刘振宇

一个村庄,如何实现振兴?

激活人气,壮实经济,提升文化,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引入市场主体,“三轮”驱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提高,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好面子”激活村庄人气

2018年12月26日,冬日暖阳下的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安详宁静。

一幢四合院内,两位老人窃窃私语,享受美好时光。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访,他们搬出小板凳,笑眯眯地招呼入座,谈起幸福生活。

两位老人是一对夫妻,来自四川成都,去年退休后开始自助游。“我们从天府之国而来,专程体验鱼米之乡湖北的农村生活。”老人说,他们通过微信联系到方集村的这幢民宿,非常满意这里的环境,打算住一周继续新行程。

客人远道而来,是因为这里淳朴的美:既有通村入户水泥路,又有弥漫乡土味的田间小路;既有修葺一新的乡村民宿,又有原始的农家小屋;既望得见山,又看得见水。

2015年,方集村“两委”邀请成功人士陈军回家乡,着手建设“美丽乡村”。

升级改造村庄水电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污水处理管网,绿化村庄……方集村一天天地变模样。

村民外出打工,房屋闲置、无人看护,怎么办?他们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盘活农户的资产,旧屋弃宅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全村有16户住宅改造成民宿。”陈军介绍,其中有一幢由公司投资170万元,改造成四合院式的民宿,客厅、客房、娱乐室、土灶和现代厨房并存。他说,这些民宿既有公司租赁经营,也有农户自己经营,但统一标准对外。

方卫明是方集村村民,他一家5口人居住在汤池镇,村里老宅空了多年。2017年,方卫明将老宅交给陈军打理,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有5张床位。2018年,他收到陈军近7000元分红。

通过农舍改造,方集村有了一个“好面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前来体验乡村生活的城里人络绎不绝。

“实里子”壮实村庄经济

面子有了,里子更关键。2015年12月,陈军注册湖北鲜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方集村有了市场主体。

实施“三权分置”改革,方集村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村委会的支持下,鲜野公司流转土地1500亩,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稻鳖综合种养基地,推行稻鳖共生高效农业。“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陈军定下稻鳖基地每亩目标效益。

时值岁尾,田野归于寂静。记者漫步稻鳖基地,只见稻田留有一尺多高的稻桩,浸泡在水中。“稻桩经过一个冬天的腐烂,形成有机质,成为甲鱼的天然饲料。”陈军说,基地生产的稻谷和甲鱼相互依存,是绿色生态产品。

秋收冬藏,一年收成已见分晓。陈军掰着指头算账:稻谷收两季,头季稻亩产1200斤,产值1200元左右;再生稻亩产500斤,加工成300斤优质米,单价10元,产值3000元;亩产120斤甲鱼,单价100元,产值1.2万元。“除去各项生产成本,每亩利润1万元不成问题。”他说。

鲜野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村民收益如何?方集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与农户利益联结。在鲜野公司稻鳖基地示范带动下,方集村成立合作社,十几户农户入社,跟着种稻养甲鱼。陶家湾的陶信华是其中一名社员,他有40多亩田地实施稻鳖共生,年收入40多万元。此外,村民流转土地,每亩获得租金700元,加上在鲜野公司基地务工,收入可观。据介绍,方集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

方集村农业脱胎换骨,几年间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金点子”升华村庄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方集村的灵魂在哪?“走,我带你们去找找。”陈军卖了一个关子,领着记者走向原野。离村部约一公里处,一块立碑安静地伫立草丛中,碑文赫然入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家湖遗址。“这是方集村的灵魂,是一块金字招牌。”陈军介绍,陶家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古城址,位于应城四龙河与陶家河交汇处,遗址总面积67万平方米。

陈军有一个构想,挖掘陶家湖遗址文化价值,重现5000年前长江中游江汉地区的农耕文明。为此,陈军四方奔走,促成陶家湖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立项,目前已报送国家文物局。

回乡后,陈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没有停歇。记者在方集村看到,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甲鱼博物馆、亲子游乐园……一个个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陶家湖田园综合体已具雏形。“古城遗址一旦获批发掘,方集村将是另一番模样了。”陈军憧憬未来。

丰厚的文化遗存,搭上农旅融合的金点子,方集村越变越美。

上一篇:东湖高新区驻村工作队精准施策助力脱贫
下一篇:十七载游子归家路漫漫 一片赤子心扶贫情切切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