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省农科院伍涛博士—— 图文:山区梯田上种出“泉水梨”

发布时间:2019-01-0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图为:伍涛博士(左三)在棚架下指导果农们给梨树剪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新杀的年猪,刚腌好的腊肉,是土家村民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

2019年第一个工作日,伍涛凌晨5点从武汉出发,来到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土家族村时,已过晌午。

九畹之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里,14名村民翘首以盼。

“伍博士,辛苦了,快趁热吃点。”57岁的贫困户杜德忠拿起筷子,双手递给伍涛。

“伍博士的恩情,我们都记在心里,是没办法回报的。”老人的话语,朴素,却饱含深情。

指导村民像种葡萄一样种梨

石柱村,位于秭归最南端,与长阳接壤,开车从秭归县城过去,要走两个半小时山路。

伍涛是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梨研究室主任。去年4月,他作为第7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秭归县农业局副局长。贫穷落后的石柱村,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杜德忠,石柱村的贫困户之一,平日沉默寡言,但在伍涛面前,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吃了一碗饭,喝了一口茶,伍涛换上胶鞋,踏着雪后泥泞的小路,带着村民们向果园走去,手把手教他们修剪梨树。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想象,高低不平的山区梯田上,竟能建起如此规整的水果种植园——全覆盖的防鸟网下,梨树的枝条被固定在一人高的棚架上,站在树下,所有的枝条触手可及。

“传统梨树的高度一般在3米到5米之间,树体层次多,结出的果实小,且参差不齐。”伍涛介绍说,用“双臂顺行式”棚架梨栽培新技术代替传统技术,像种葡萄一样种梨,每棵梨树只留两根主枝,技术简单,单层结果,光照充足,花果管理方便,果实品质一致,同时也便于采摘。

此前,这项新技术只在平原地区使用,在梯田上还是首次尝试。为克服地形障碍,他带动村民因地制宜搭建起小型棚架,并为村民们提供优质的梨树苗,把当地清澈的山泉水引入果园。至此,石柱村有了自己的特色水果——“泉水梨”。

“去年7月21日,是我们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日子。”村里合作社带头人刘洪荣说,村里举办了首届采摘节,成群结队的游客走进果园,“泉水梨”被采摘一空。“市场上的梨子,能上半斤的就算个头大的,‘泉水梨’单个8两以上的比比皆是,又大又甜,游客们吃了还想吃,一斤能卖到10块钱。”

贫困户杜德忠,家里1亩多地全部种了“泉水梨”,采摘节里卖了1万多元。种了一辈子地,这是他收成最好的一年。不止是他,对于其他农户来说,亩产1万多元,也是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传奇”。

现代水果种植业的“秭归探索”

石柱村“泉水梨”的背后,其实是伍涛博士对秭归县水果产业未来全方位发展之路的探索。

众所周知,秭归以脐橙闻名。在秭归,低山河谷地区是优质脐橙发展的最适宜区,而海拔偏高的地区由于积温不足,种出的脐橙,口感偏酸,达不到秭归脐橙应有的高品质,村民想搭上秭归脐橙产业的“致富快车”,只能望“橙”兴叹。

“现代果业追求的都是高质量,要适地适栽才能出精品。”伍涛说,以石柱村为例,平均海拔500多米,积温不足,昼夜温差较大,可以尝试种植梨树。而棚架梨栽培新技术赋予了梨园便于“采摘游”的新属性,结合九畹溪以及石柱民俗旅游资源,在该村发展农旅结合新模式,有先天优势,附加值高,值得探索。

当初,伍涛把棚架栽培“泉水梨”技术带到石柱村时,很多村民信心不足,等待,观望。去年采摘节过后,大家一下子就看到了实打实的成效,热情高涨,一条山区现代观光果业发展之路悄然形成。

“本以为这辈子种不了果树。”村民郭崇虎说。去年,当看到伍博士用棚架新技术指导种植出来的“泉水梨”效益这么好,他也在自家地里搭起棚架,栽上梨树。他说,“‘泉水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上一篇:王瑞连在丹江口调研时强调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咸庆丰年有余杭 ——余杭区结对帮扶咸丰县发展壮大“两园一茶”侧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