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点一盏明灯 带温暖前行!湖北,让困难群众过好年

发布时间:2019-02-0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图为:孝感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上门向冷仙桃(左)介绍低保政策。

图为:夷陵区社会救助局局长秦光波为陈信清送来临时救助金。

图为:潜江市杨市福利院配备专职医生为老人检查身体。

图为:鄂州市凤凰街道寿昌社区书记吴锦秀给李安然穿上刚送去的棉衣。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柳年娇

暖,是这个冬天最真切的企盼。

在这个即将跨入农历新年的节点,暖之于困难群众有着更深的意蕴。

喷香饭菜的满足、厚厚棉衣的加身、宽宅暖屋的向往,以及生病无忧的渴盼。还有那些心底不愿言说的小秘密,无不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困难群众而言,在心里热望和现实困境之间,有一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是需要共同托举的。心系困难群众,折射出的不仅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深情,更体现着执政者的责任自觉。

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是百姓最真切的礼赞。一个个温馨的民生故事表达着兴奋和喜悦。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赴宜昌、鄂州、孝感、潜江等地,进村入户,采访低保户、大病救助对象、农村孤寡老人、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体,采撷寒冬里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浓情和温暖。点点滴滴,带给我们震撼。

当低保户拿到新房钥匙,搬出狭小蜗居,背后是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宏大规划;当重症慢病患者拿到报销的医疗费,脸上绽放笑容,背后是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快步推进;当遭遇急难,申请到临时救助金的时候,背后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壮大……我省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广覆盖、解急难、兜底线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小小片段,都见证着一份温润民心的情怀,刻录着我省提升“民生温度”的孜孜追寻。

兜底线:

新家,载着梦想重新出发

1月30日上午,站在11楼大阳台上,俯瞰林立高楼、花园式社区。 51岁的冷仙桃露出幸福微笑。“我的老屋就在老澴河旁,土坯房,阴暗潮湿,多亏政府整治老澴河,我们才能拆迁还建,搬进这么漂亮的新居。”

顺着冷仙桃手指方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昔日破旧村庄早已消失,臭水沟也变成碧波荡漾的河流。

冷仙桃搬进的是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公寓,电视、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去年12月,在一个暖阳高照的冬日,冷仙桃一家三口搬进新居——孝感市孝南区联城还建社区5栋1106室。“搬新家一个月,我还是感觉像在做梦,我们低保户竟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冷仙桃说,“那段日子,我总是下意识地掐自己的手,硬生生疼,原来是真的。”摩挲着雪白的墙壁,反复在客厅和卧室间踱步,冷仙桃的心里有种道不出的甜蜜。

冷仙桃和丈夫李三星都患有重病。冷仙桃虽然接受过颈椎手术,却依然无可避免地进一步恶化,失去工作能力;李三星则患有哮喘病、肺气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看着邻居们一个个盖起新房,夫妻俩却束手无策。住在土坯房里,凄风冷雨打着窗户的声音,让冷仙桃不忍回忆。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成不变,但幸福悄然而至。

一筹莫展之时,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全家三口有了每人每年49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搬进新家后,联城还建社区副主任晏游国又上门,聘请李三星做社区保安,月工资1500元。

穿上制服,李三星格外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哪家需要照看一下孩子、哪家需要临时搭把手,李三星有求必应。

一切有了崭新模样,冷仙桃总是情不自禁地笑。她说:“多亏了党和政府,我们的生活大变样,有奔头了。”

笑,是内心喜悦最直白的表达。

1月30日下午2时,在孝南区沙沟社区南桥嘉园3栋4单元112室,73岁的五保老人邹翰翱乐得合不拢嘴。“邹爹爹,我们今天来陪您过小年了!”街道民政办主任舒志勇和社区志愿者们,一起来给邹翰翱送年货。“你们都是好孩子。”邹翰翱激动地说,“我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国家给我安排了公租房,每月还给我发1200元生活补助。我现在就想多活几年,好好享享福。”“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为他们兜住稳稳的幸福。”孝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21.74万人,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8.22亿元。

救急难:

灾难击不垮我们

腊月24日,农历小年夜。

陈信清一家三口围坐在小桌旁,笑逐颜开地吃起团年饭。热腾腾米饭升起的氤氲雾气,裹着浓浓菜香,让这个家有了浓浓年味。

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两张床,一张小桌、一台电视机等,干净而温馨。

此刻,56岁的陈信清一脸恬静。数月前一场车祸带来的惊恐,消散殆尽。只有他脑袋上凹陷的伤口,还记录着那场骤然而至的灾难。

2017年5月12日,家住宜昌市夷陵区朱城实验区下坪村的陈信清,被一辆农用三轮车撞倒在地。“啊”的一声后,陈信清便失去了知觉。再度醒来,已是两天后。因为大脑出血,陈信清接受了开颅手术。出血关、感染关,在一道道关口闯过后,死里逃生的陈信清并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肇事者在支付数千元医疗费后,逃之夭夭。走出医院大门,陈信清脸上写满绝望。

欠下医院数万元医疗费,丧失劳动能力,原本就吃低保的一家人更陷入困境。“老陈,我们特意为你申请了临时救助。”危急之时,夷陵区社会救助局局长秦光波找上门。“真的?”陈信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真的,现在政策好了,因遭遇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可以申请临时救助,民政部门根据困难程度按夷陵区城市低保月标准的倍数予以救助。对于住房有困难的低保对象,民政部门还可以与住房保障部门协调,落实公租房政策。”秦光波斩钉截铁地回答。

其后发生的一幕幕,让陈信清连呼“想不到”。

2018年9月14日,民政部门帮助陈信清一家在宜兴佳苑社区申请了一间20平方米的公租房,一直居无定所的陈信清有了“家”;2017年5月,民政部门将临时救助的5000元钱送到陈信清手中;2017年12月,第二笔临时救助金3780元再度送达;2018年6月,陈信清又领到2010元临时救助金;2018年12月,6700元临时救助金不期而至。“所有政策都用到、用足,让困难群众过好年。”秦兴波兴奋地说。

笼罩在陈信清脸上的阴霾悄然退去。他一面积极治疗,一面通过法律武器追讨肇事者。

秦光波介绍,2014年起,夷陵区在全国试点“救急难”工作。该区政府将临时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救急难”基金20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缺口的补充,扩大了临时救助范围。2018年,全区临时救助贫困家庭2284人次,达573.9万元,每人次救助水平2512元。此外,还提高了临时救助的频次,自2018年8月起,每月2次审批发放临时救助,让困难群众家庭及时得到帮助。目前,“救急难”对象的最高标准是城市低保的30倍,达2.01万元。

孝孤老:

爱的温润细细甜甜

窗外寒冷刺骨,但对于潜江杨市办事处农村福利院的63名老人来说,这里24小时有供暖和热水。

小年夜的团圆饭,是这个福利院沿袭了多年的重要“曲目”。粉蒸肉、粉蒸鱼、烧猪蹄、圆子骨头汤……当一道道喷香的饭菜摆上福利院大活动室的餐桌,63名老人穿上新棉袄、新棉鞋、戴上新帽子,接踵而至,喜气洋洋,把酒话新年。“我们这些孤寡老人,赶上了好时代,有这么幸福的晚年。”68岁的潘广仁心情激动,用颤巍巍的手端起酒杯,连饮三杯。“大家放心吃,这些菜可都是我们福利院自产的。”院长李孔亮说:“鱼是福利院的鱼塘养的,肉来自福利院喂的猪,蔬菜是菜园种的,都是无公害食品。现在,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为让老人们吃得健康,福利院开垦了菜园、挖了10亩鱼塘,养了4头肥猪。

在失能老人区,本以为“热闹是别人的”76岁失能老人丁中山,在床头意外收获大大的惊喜。去年下半年入住福利院的他,当看到李孔亮带领护理员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床前,禁不住老泪纵横。一口饭、一口菜,他反复咀嚼着这不一样的味道,哽咽道:“卧病在床后,护理员每天送饭菜、洗衣服,每周还给我洗一次澡,比亲儿女都要好。”

健康,是福利院里每位老人的共同祈愿。这里的老人年龄大多都在8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彭冬梅已94岁,为此,福利院专门配备了全科医生,为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开些常用药。遇到老人突发疾病,福利院则立即联系潜江市医院,派救护车接老人入院治疗。

饭后,61岁的王金山等老人来到健身房锻炼。这里有跑步机、健身车、按摩椅……不一会儿,王金山额头就冒出汗珠。王金山笑着说,“外面即使下雨下雪,我们也可以轻松健身。健身完,还可以洗热水澡呢。”指着洗澡室,王金山兴奋地说:“水很热,非常舒服,浴室里还安装了扶手和报警器,身体一旦出现不适,一按报警器,护工就会赶来。”“旧社会,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最可怜,可新时代,大家都来关心我们,把我们的心都焐热了。”73岁的邹厚珍说:“你看,这是前两天爱心义工给我剪的短发。”戴上志愿者送的针织帽、系上红围巾,邹厚珍精神矍铄。

一张张照片定格着新年里志愿者与老人们的“幸福相会”:江汉义工为老人理发、洗脚;武汉义工为老人送眼药水、毛巾……潜江中学师生还与福利院老人相约,腊月廿九再来看老人,与老人们同台表演节目。

潜江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潜江市对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评估出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象302人,鼓励其入院集中供养。目前,入院集中供养的有156人,生活不能自理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1.6%。该市政府将全市农村福利院运转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持续改善农村福利院条件。

看好病:

医疗有保障心里很踏实

生活的阴云对于李安然来说正渐渐消散。1月19日上午8时,住在鄂州市凤凰街寿昌社区的李安然,打开了自家小卖部的门。小卖部是客厅辟出一块设立的,虽然不足10平方米,却承载着一家人的新希望。

命运之于李安然,似乎有些残酷。1971年出生的他,在19岁那年,因为骨结核不得不接受右腿截肢。1991年,在与患有耳聋的彭梅结婚后,拄着拐杖的他本以为可以开启新生活,不料却跌入更为黑暗的深渊。

1993年,长子李振雄出生了,因为神经受损,不幸患上癫痫。抽搐、口吐白沫,孩子发病时痛苦的样子是夫妻俩刺入心底的痛,孩子被判定为二级残疾。其后几年,伴着次子、女儿的出生,这个家的压力更大了。

“振雄长大了,却无法像其他同龄人那样生活,频繁发病让我们家雪上加霜。”李安然抹着眼泪说。一向坚强的他,每每触及这个痛处,总有道不尽的心酸。

曾经,住院费是这个家最为沉重的“壳”。李安然和妻子最担心的是振雄感冒。稍有不慎,振雄就会发烧、住院。“好多次鄂州本地医院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往武汉的大医院送。一次住院,差不多要花数千元,这对靠低保生活的我们,是个不小的负担。”彭梅说:“不过,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从完全靠自费到报销一小部分,到现在有民政补助,自己看病掏的钱越来越少,我们不用为医疗费发愁了。”

去年4月至12月,振雄因癫痫发作住了7次院,累计医疗费用40415元,除医保报销22542元外,民政部门还救助了10466元。夫妻俩和振雄3人还分别享受到残疾人每月150元的补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李安然时,凤凰街道低保工作站主任袁宝珠在一旁插话道:“从2012年开始,除医保报销外,民政部门再报销50%。201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70%。”

更让李安然欣喜的是,以往报销需要医院、民政部门、街道办等辗转盖章,对腿脚不方便的他而言,痛苦不堪。现在,他只用将医院发票、病历等交给居委会工作人员,足不出户,1个多月后,报销费用就会打到低保卡上。

“你瞧,居委会还帮我开了小卖部,日子更好了。”李安然说着,一脸憧憬。

与李安然家相距不过数公里,28岁的熊耀华也感受到政策的汩汩温暖。患有左腮腺鳞癌的他,去年住院14次,累计费用120131元。除医保报销外,民政部门还救助了2.1万元,此外医疗兜底18326元、因病临时救助6960元。

“有了兜底保障,我们的心踏实多了。”熊耀华的父亲熊勋良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鄂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有1600多名重症慢性病患者享受到医疗兜底保障,贫困患者也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链接

我省社会救助标准领先中部

据省民政厅统计,目前,我省各项社会救助标准领先中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71.4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38.2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597元/人·月;农村低保对象133.2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5194元/人·年。全省共有特困供养对象25.3万人。其中,城市特困供养对象0.9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14301元/人·年;农村特困供养对象24.4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9265元/人·年。全省共有8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供养范围。去年,我省共实施临时救助36.2万人次。

上一篇:武汉市妇联慰问女中豪杰和困难妇女
下一篇:跟着90后村支书走访基层:俞家铺村,亮了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