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潘庆芳 徐安奇
“赵队长,我来送送你。”2月22日,黄丝村85岁的老党员徐国秀迎着寒风赶往省交通运输厅驻黄丝村工作队,车上装着一份礼物:100个鸡蛋。此时,工作队里正在进行第二批和第三批扶贫人员交接。“徐老,您怎么来了?”第二任队长赵曙晖闻声跑出来,握住一双颤抖的手。“你们要走,我心里不舍啊。”徐国秀激动地说:“黄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相信,村里的后辈人有福啰。”
面对100个鸡蛋,赵曙晖既为难又感动。一番诚恳的交流后,赵曙晖照价付了鸡蛋钱。
老党员口中的“福”地,3年多前还是洪湖市最穷的村庄。谁也没想到,这个“男愁婚、女愁嫁”的贫困村,开始成为洪湖的明星村。在赵曙晖看来,老人的心意,是对他们工作成效的褒奖。
苦涩村庄的“新人气”
跨过洪湖万全镇洪排河,黄丝村尽收眼底:村庄呈“一”字型位于2.8公里长的水渠两侧,两条5米宽的通组公路直达每一户。
入村口,两侧各有一块土地正在翻新;村里的水渠上建起3座新桥,两岸铺设了环保砖;路面整洁干净,房前屋后种满樟树、紫薇、红叶石兰等各种花草树木;路边还建有5座公厕和120多盏路灯。
漫步村中,房屋鳞次栉比,不少人聚在门口聊天。村支书谢靖介绍,在扶贫工作队进驻前(2015年9月),村里是清一色的平房,没有一条水泥路,房前屋后臭气熏天、垃圾成堆。全村登记户籍人口1060人(314户),而实际居住人口仅530人(129户),其中贫困户有108人(33户)。
在万全镇党委书记潘中良眼里,黄丝村的过去充满苦涩——
全镇唯一处在洪排河南岸的村庄。因地势低洼,湖田经常在洪水期遭遇“大合唱”,养的蟹虾颗粒无收。2015年,黄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6000元,其中贫困户不到2000元。“因为穷,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潘中良说,2015年之前,村民与干部几乎不交流,谩骂、打架是家常便饭。
收入3年增3倍
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进驻后,提出修建通组公路。令人意外的是,村民们听到消息后竟然毫不兴奋。
一开始,工作队就遇到阻力,一贫困户坚决反对迁移他废弃的猪圈。“喊了10多年,没见你们修成一条路。”村干部、党员等10多人轮流做工作,1个月后才完成拆迁。
2017年初,第一段长1.4公里的通组公路正式建成,村民欢呼雀跃,放鞭炮庆祝。赵曙晖说,这之后的建设项目遇到拆迁,不用劝说,村民就自己动手开拆了。
3年多来,省交通运输厅投入560.8万元,整合其他资金近1200万元,修建了通村组公路和生产公路共计6.7公里、3座桥梁、2座泵站,安装路灯126盏,改造一批危房……黄丝村面貌焕然一新。
扶贫,关键扶产业。黄丝村主要靠养螃蟹,但因养殖技术水平不高,村民赚不到钱。工作队就组织村民前往汉川刁汊湖、武汉市农科院学习,邀请专家来村讲课,让村民学会养螃蟹。
62岁的贫困户汪志高,儿子、媳妇均是残疾,他和老伴承包了14亩地养螃蟹,提起变化,激动不已。“有了泵站,抽水成本至少节约三分之二。”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后,2018年螃蟹存活率提升一倍多,达70%,净收入超过1.8万元。
据了解,技术帮扶,让拥有3754亩养殖面积的黄丝村变劣势为优势,22户贫困户养螃蟹后收入大幅提升。2017年底,黄丝村整体脱贫出列。到2018年,黄丝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12元,较2015年增长3倍。
看到变化,39户村民回迁
脱贫只是第一步,致富才是最终目的。
2017年,工作队请来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制定美丽乡村规划图,提出“慢漫黄丝”发展思路:打造特色水产养殖、莲藕种植两大基础产业,培育休闲旅游、养老养生两大特色产业,集中建设住宅楼……两年来,美丽村庄建设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先从美始。”废弃的猪圈、牛栏拆了,垃圾场、露天厕所拆了,生物化粪池、公厕建起来了,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种了1.2万多棵花草树木。村庄,大变样了。
产业方面,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来了,打造“鱼莲共生”基地,一展莲蓬采摘;闽洪水产集团派专班进驻黄丝村,指导养殖,定点收螃蟹,村民们从事养殖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今年春节,村里出现一批久违的熟面孔。”谢靖说,这些多年来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家乡变了,特意回来瞅瞅。近几年,39户村民陆续从城里搬了回来。指着村口的翻新土地,谢靖说,春节期间至少有10位在外经商的村民对建设采摘园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