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划不来”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9-03-1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划不来”的幸福生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龚红焰 廖强

“请问余秀兰是哪个摊位?”

2月26日,在大悟县城关镇菜市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问了几户菜农,无人知晓。一旁的阳平镇阳平村党支部书记汪金光插话——“就是那个‘划不来’,在哪里啊?”“哦,‘划不来’啊,前边口子,左转就是。”一菜农恍然大悟,指点着记者找到了大名鼎鼎的“划不来”。

事事“划不来”,传遍小县城

“划不来”——原名余秀兰,大悟县阳平镇阳平村菜园子湾农民,2013年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谈起这个外号,64岁的余秀兰说:“喊了30多年,习惯了。”

1980年,余秀兰嫁到阳平村,丈夫汪成波忠厚老实,公公是村里会计,一家人其乐融融,乡亲们都说余秀兰嫁了个好人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3年,丈夫的弟弟在村里修建桥梁时意外去世。2年后,公公突发心脏病,也撒手人寰。后来,余秀兰的二女儿又不幸夭折……

村里老支书付本军说,那时的余秀兰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姑娘时没上过学,划不来;嫁人之后,家里连连出事,划不来;这日子过得真是苦,更划不来。

从让人羡慕到被人同情,余秀兰的不幸遭遇,让“划不来”成了她的外号,从村里传到镇里、县里。

“干”走“划不来”,吃下定心丸

一个小院、三间瓦房,屋内两张老式的方桌和六张凳子,摆放得井然有序。

跟随余秀兰走进屋里,她打开了话匣子。2013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政策传到这个仅有22户的山区小湾,经相关单位深入调查,余秀兰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有三怕,一怕生病治不起,二怕建房做不起,三怕读书供不起。”余秀兰说,自从“精准扶贫”后,都不怕了——

2018年,隔壁湾的老汪头因病住院花了6万多元,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个人只承担5000元。

还是2018年,一串新钥匙交到余秀兰手中,那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的钥匙。“老房子有感情,新房子真舒服,所以就这边住几天,那边住几天。”她说。

至于读书,余秀兰遗憾地说:“政策很明确,幼儿园每人每年补贴3200元,小学每人每年补贴4400元,初高中和大学每人每年补贴5200元,可惜两个姑娘都没赶上好政策。”

有了政策作保障,余秀兰安了心。丈夫到京珠高速咸宁服务区打工,94岁高龄的婆婆住在城区,由妯娌帮忙照料。她独自在家种菜、种田、捡废品、挖山药,除了下雨天,基本上早出晚归。就连结对帮扶的工作队员,也都摸准了她的规律,入户帮扶,晚上才能碰见人。

赶上新时代,遇上好政策,余秀兰头脑中,只有一个字:干。

和生活一样发生改变的,是“划不来”的外号——现在,喊她“划不来”的人少了,称她为“老余”的人多了。

每月有结余,“兰姑”响当当

翻开余秀兰的《扶贫手册》,2019年1月份收入情况一目了然:低保1人共130元,养老津贴每人103元共309元,增发90岁以上养老金960元,总计1399元。

四亩土地、五块菜园、六垄山林,这是余秀兰的主业,捡废品、上山采药材是她的副业。“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很多田地没人种,余秀兰家是全村劳力最少的户,耕种的土地却在全村最多。”汪金光说。

64岁,一个应该是含饴弄孙的年龄,除了吃饭和睡觉,老余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菜园、山间或菜市场。

2017年,余秀兰一家脱贫。她自主脱贫的事迹也传遍山间小湾,“兰姑”成了她的新外号。“还有点不适应,但我喜欢。”憨厚的余秀兰笑出声来。

风霜催黑了她的皮肤、岁月催白了她的头发、生活催弯了她的腰背,但从她开心的笑脸上,记者仿佛看到了从不幸到幸福、从贫穷到脱贫的奋斗历程。

上一篇:长阳打通深山电商“高速路”
下一篇:一位致富带头人的三次转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