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扶贫网讯
“需要什么帮扶什么,哪儿需要开赴哪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房县城关镇摒弃“粗放式”扶贫的老皇历,坚持走“把发展产业作第一要务,把百姓致富当作第一使命,把改善民生当作第一责任”的扶贫路线,在田间地头架起一座扶贫“接地气”,脱贫“有底气”的干群连心桥。
第一要务:全力以赴 发展产业
“过去,俺家3亩多地(水田)种的玉米和稻谷,年景好勉强能维持个肚儿圆。在结对帮扶下,改种樱桃和蔬菜,今年一下子就挣一万多块,看来路子走对了。如今他又打点散工,两条腿走路(农忙种田地、农闲打散工),多门道致富!”日前,房县城关镇八里贫困户王术林讲述他家通过发展樱桃产业脱贫,房屋已经加固维修焕然一新,家电设备齐全,用上放心水和清洁能源,儿子王玉亭也住上了75平米易地扶贫搬迁房。
农民富不富,产业是支柱。 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城关镇引导农民听市场音韵,定发展声调,跳出传统农业种植圈子,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产品,推行“一对一”、 “一对多”的帮扶办法,及时帮助结对贫困户精准校正增效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家庭脱贫增收计划,确立了种樱桃、西瓜、蔬菜等产业,做到发展产业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有意愿、有能力从事家庭种、养殖的贫困户,灵活采取干部认购、市场主体和部门服务三种扶持到户模式,每户以送种子、送苗子、赊崽子、发单子等“四子”方式给予2000元产业发展补助,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都有事做、有钱赚。同时,一边帮助贫困户解决资金(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农资等困难,为他们‘输血’,一边通过为群众融资、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让贫困户自身产生“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并成立“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模式,解决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目前,全镇累计樱桃达5000余亩,西瓜1000余亩,蔬菜2000余亩,蓝莓500余亩,药材1000余亩,发放猪仔1000 余头,植树造林1万余亩,累计发放惠农贴息资金300余万元,支持6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为贫困户指导生产种、养、加工技术200余起。
第一使命:全程跟进 百姓致富
“我想都不敢想,现在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新房子,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还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都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好政策。”“不然,我们老俩口还在那‘穷窝’里待着,很难看到新生活的希望。”联观社区村民高忠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关镇通过建立“政策上引、技术上帮、资金上扶、干群结对”等“一条龙”帮困包扶机制,根据贫“根”不同,从培育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转移就业,创办专业合作社,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政府兜底等扶贫菜单中精选脱贫实招,不断拓宽贫困户自身扶贫开发空间,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结合产业特点,瞄准国家产业扶贫政策,谋划一批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动员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乡创业。重点谋划水产、畜牧业养殖开发、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项目,培植出更多长效经济点。对能够发展产业的给予政策扶持,真正形成“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精准产业扶贫路子,一大批“农”字头产业项目正在蓬勃进行和即将实施,农民对“住上好房子,挣上大票子,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有了更多期待。
全镇贫困户在樱桃、蔬菜、农家乐、农场等农民专业合社打工达500余户,实现保障兜底3752人,实施教育扶贫86人,落实医疗救助200人次,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务输出531人,并对2016年光荣脱贫的502户进行回访,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支持尽早建立小康生活。
第一责任:全心全意 改善民生
“住上好房子,我们可以到社区文化广场跳舞,到健身运动区打太极拳、打乒乓球、拉单杠、还可以到社区的图书室读书看报……我们赶上好时代”。城关镇泉水社区居民雷德安细数着幸福生活。
生活好不好,民生是先导。该镇始终认为“输血式”帮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让村子有“造血”机能,必须走自我发展之路,培植壮大经济增长点,改善民生促和谐,才是帮扶工作的精髓所在。全镇上下坚持输血造血并重、鼓口袋活脑袋并举,积极向帮联对象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各尽所能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全镇投资近5000万元完成了村道路的全面硬化、绿化、亮化以及村内娱乐健身文化广场、村民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在2017年8月底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01户998人。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做到了小事不出组(院)、大事不出村的良好治安环境。同时,将十字主流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主线,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居)、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十星创建等系列创评体系之中,为农家书屋添制书籍刊物,使村(居)民不仅富了“口袋”,而且富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