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张华魁 陈元豪
“探访武陵峡,寻觅桃花源,今天将全程直播北京客人游览全过程。”3月8日,看着抖音视频上3万多个点赞,竹山县官渡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张佑德感慨:“年轻人真有办法,在网上捣鼓几下,把北京的客人都吸引来了。”
桃园村距竹山县城70多公里,几年前还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在5个“80后”的带动下热闹起来,去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全村人均收入达9200元。
“头脑风暴”引回5名年轻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旅游景区争夺的资源之一。“桃花源在哪儿?国内流传4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我们村的武陵峡。”张佑德介绍,武陵峡全长33公里,是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大峡谷,地处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青峰断裂带上。“以往,我们抱着金字招牌讨饭吃。”张佑德介绍,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之初,全村1100多人,贫困对象600多人,村民人均收入1700元。村里没有产业,村民唯一的增收来源就是外出打工,“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巢村、空壳村”。
2017年5月,竹山县组织1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到贵州塘约学习。6月1日,学习归来的张佑德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共商发展大计。当天,村民张林回乡陪孩子过儿童节,“顺便”参会。
1989年出生的张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毕业后先在中国水电十四局工作,后辞职下海,在十堰办公司承包工程。
“乡村美了、村民富了,没想到塘约人把美丽经济吃得这么透。”散会后,张林陷入深思:桃园村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为什么我们富不起来?
张林联系在海南做生意的“小伙伴”杨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回村发展旅游,带动大家致富。
桃园村连续召开村民大会,张林抛出了发展计划:借助武陵峡风景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码头边建猕猴桃等特色采摘园;家家户户搞特色种植、养殖;村民都入合作社,户户当股东……
2017年6月15日,张林注册了该县首个旅游合作社——竹山县官渡河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并拿出50%股份供村民认购。不到1小时,58户社员以现金、土地、山场、闲置农宅入股,除张林、杨猛外,还有3名“80后”返乡出资:在十堰做家装生意的明平泉、在河北开家具厂的贺俊和在浙江打工的杨志超。经大家推举,5名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80后”,分别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理事。
网络营销引爆桃园乡村游
“坐着游船听山歌,桃花源里欢乐多……”3月8日,十堰市民李明秀在朋友圈里发出在桃园村游玩的照片,获得100多个点赞。次日离开桃园村,获得一包土豆干作为奖励。游客发朋友圈推介景区,可获土豆干、炸胡椒等土特产奖励,这是合作社网络营销手段之一。
张林把合作社分成旅游商品开发、民俗文化表演、旅客接待服务、运输服务、特色民宿、建筑服务等小组,并根据特长分工:张林负责对外联系旅游团队,组建微商矩阵;明平泉会唱省级非遗项目“官渡民歌”,就牵头接待服务和民俗表演小组,杨猛领办村里的特色种植产业。
每年3月至11月是武陵峡旅游旺季,合作社制定出武陵峡探险、篝火晚会、猕猴桃采摘节、重走古盐道等20多项活动,每周一个旅游主题。每场活动,都在斗鱼等平台直播,并通过抖音小视频在网上分享。
去年,该村通过网络吸引来自北京、西安、重庆等地的游客就有500多批次1万多人。同时,他们与武汉、十堰等地的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
如今,来到桃园村旅游,可以走古盐道、登放歌台、赏松风亭,还能坐船探寻武陵峡,在船上听“官渡民歌”。
曾经沉寂的乡村热闹起来,去年,村里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合作社综合收入200多万元。同时,带动村民发展食用菌6万棒,猕猴桃350亩,魔芋250亩,蜜蜂380箱,30多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发展。“计划发展水上游乐、体验项目;桃花源景区,建设2500米游步道……”谈起今年的计划,张林信心满满。